新材料产业是浙江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七大万亿产业之一。根据《浙江省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浙江省新材料产业以重点主攻一批关键战略材料,着力提升一批先进基础材料以及提前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为重点发展方向。
虽然浙江省新材料技术创新水平与国际先进存在较大差距,但新材料领域业已研发形成少量优势技术和产品、新材料多数攻关产品技术创新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需重视和解决新材料技术创新上存在的问题:一是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二是亟需研制一批“金钟罩”、“杀手锏”技术和产品、专用高端装备自给率低,工艺技术研发受制约;三是研发与应用结合欠紧密,大量成果无法产业化;四是产业中试基地布局不足,企业建设面临诸多困难;五是国产新材料应用推广难,企业研发积极性受影响;六是高精尖人才团队不足,难以支撑高水平技术研发等关键问题。
对此,陈文佳、谌凯老师在了解省内新材料在研技术(产品)相关情况,在分析总结我省新材料技术创新水平、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下相关对策建议:
一是不断做强“技术长板”,从“追赶”战略向“领先”战略转变,锻造一批“杀手锏”技术和产品,实现科技“自强”。围绕氧化锌磁控溅射靶材、医用组织补片、钠盐电池、聚酯工业丝、石墨烯复合纤维、二维纳米材料等新材料“国际领跑”领域,一方面,加大对现有“领跑”技术的支持力度,持续推进技术升级换代,引导和支持研发主体加快专利、标准布局,加速成果产业化落地,以巩固并扩大技术优势;另一方面,加大对“非共识”“无人区”等探索性研究的支持,此类科技项目立项标准突出原创性及科学价值,对主题类似的研究,可同时支持多个团队、多条路径,并允许调整研究路径,推动开辟更多“领跑”领域。
二是加快补齐“技术短板”,从“拿来主义”像“自主研发”转变,锻造一批“金钟罩”技术和产品,实现科技“自立”。围绕光刻胶显影液、聚芳醚酮特种高分子材料、新型多官能度系列环氧树脂、高导热尼龙基复合材料、可生物降解共聚酯等我省新材料“国际跟跑”领域,一方面,加大对现有研发路径的支持力度,支持行业领军企业,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协同攻关,加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另一方面,鼓励研发人员开辟新的研发路径,探索新工艺、新方法,实现“弯道超车”。
三是加强新材料专用装备研发,推动新材料与专用装备协同发展,提高关键材料及专用装备的保障能力。一方面,梳理亟需攻关的新材料专用装备目录,突破专用装备核心技术、关键工艺,形成相对完整的成套装备和产业化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推动新材料企业介入专用装备前期设计环节,与装备企业形成同步设计、系统验证、迭代改进的上下游协同攻关机制,以新材料发展需求指导专用装备研发,以专用装备发展支撑新材料研发。
四是强化研发与应用结合,促进国产新材料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研发-应用”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一方面,持续加大“破四唯”改革力度,推动高校院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在考核中的权重,提高科研人员应用研究积极性;强化应用类项目绩效,将成果实现应用或产业化作为验收标准之一,对未达标的项目负责人制定约束条款;融通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省科技重大专项,推动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立项范围聚焦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另一方面,促进国产新材料推广应用,针对“杀手锏”技术,可借鉴美国经验,加强军方应用支撑,待技术成熟后再“军转民”;针对“金钟罩”技术,落实首批次新材料应用保险补偿,并对使用省内国产新材料技术或产品的企业,国产使用率达到一定标准时,给予相应补贴。
五是加快新材料产业中试基地建设,保障土地资源要素,简化行政许可流程,适当放宽考核要求,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从顶层设计出发,以产业化与市场化相结合的方式,支持产业研究院、省技术创新中心、龙头企业等在宁波、嘉兴、绍兴、台州、衢州、舟山等新材料产业基础较好的地区建设一批集成式、柔性化、多功能的中试基地,促进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另一方面,强化中试基地建设资源保障,可设立省新材料产业化中试基金,并对提供行业服务、市场化运营的新材料中试基地,简化环评、能评、安评等审批流程,简化土地出让指标要求,适当放宽亩均税收、亩均收入等指标。
六是加快新材料国际顶尖人才引进,强化高水平产业技能人才引育,打造新材料高端人才蓄水池。一方面,探索建立国际顶尖人才引进激励机制,鼓励“以才引才”,对成功引才方给予适当奖励,落实海外人才在配套奖励、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方面的政策;建立新材料领军人才“白名单”制度,储备新材料战略科学家、技术领军人才、青年创新人才。另一方面,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院校等联合设立新材料产业学院,“订单式”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具备研发能力和工艺水平的新材料复合型和应用型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