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房价越涨买房人越多?千万别小看房地产的复杂博弈

【微评提示】上篇房地产漫话,得到了不少读者朋友的关心评点,深表感谢。重点先说明一下:笔者见识浅、水平有限,没有预测后市的能力,更无意于评价是非。茶余饭后的闲谈,无非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现象,试图给出一种分析、解释的框架。观点不正确、不合理之处,望勿介意;个人随想与观点,与平台无关。

    话说《镜花缘》“君子国”的故事,妇孺皆知。唐敖等人游历海外,这一日来到君子国:“士庶人等,无论贫贵富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这也罢了。奇在这个国家在商品交易时,“买者嫌货高价贱,硬要抬价,而卖者执意不肯”。也就是说普通买家,总嫌货物卖得太便宜了!必须抬价,才能买啊。卖家则死活不同意,说不值那么多钱......

    记得初读到这个荒诞的情节,哑然失笑。连三岁小孩都明白,买家只会嫌货卖得贵,不值这个价。哪有“嫌便宜”之理呢?“君子国”,一帮伪君子吧。

经济学基本理论指出,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市场中商品售价下跌、需求量就增大;免费商品,需求量就无穷大。这符合生活常识。可对不起!房产市场,有时偏偏反其道行之。现实很多情况,买家竟然颇有点“君子国”风范——价格一旦形成下跌趋势,需求就迅速减少、市场冷冷清清;而非等到“抬价”了,“刚需”才扎堆出现、市场空前活跃。不妨回想一下。2008-2009;2012-2013;2014-2016这几轮,房产市场由萧条转向火爆的神奇经历。是否如此呢?

一、“上下两难”的需求曲线

    当然,我们只要回到上篇文章的逻辑,把房产理解为“投资品”,就涣然冰释。炒过股票的人都知道,一旦进入熊市,多数股票价格节节下挫,市场交易清淡,鲜有人进来投资;久而久之,出现“地量”。而一旦趋势反转、进入牛市,股票价格节节攀升、越来越“贵”;新投资人却踊跃入场,唯恐买不到,市场交易火爆,出现“天量”......

    要知道,投资品如股票、古董等,它们的需求曲线,是向上倾斜的!越涨越有人买。因为既然这么火,预期价格还会更高,就可以通过买卖差价,搞一把“博傻”,获取暴利。“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嘛。价格下跌没钱挣时,为什么要买呢?

    2008下半年、2012上半年、2014年,房地产就陷入“熊市”。房子卖不动,房企纷纷打折促销,打砸售楼部的“房闹”此起彼伏;奇怪的是,越促销、成交量倒越小。直到政策频吹暖风、猛药刺激;一段时间后房价转为上升,市场倒越来越火爆。

    看来。房产的需求曲线与股票一样,“向上倾斜”了?也未必!事实上,众多普通人群、首次置业者,可是眼巴巴盼望房价下跌的。真掉到经济可承受时,很多人会果断出手——合意的城市有套自己的房,不需看房东脸色、频繁搬家,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现实很残酷:收入没怎么见涨,房价却高耸入云,还越来越高。实在买不起、不敢买!另外说个常识:市场火爆时,个别房产商想快速回笼资金,只需定价比类似楼盘便宜1-2千/平,销售进度就立竿见影。此时,需求曲线又“向下倾斜”。

    房产“双重属性”的复杂性,就体现在这里。消费、投资,在别的物品那儿,是泾渭分明的。比如股票、古董,会有多少使用价值呢?房子,却是重要的必需品之一。又如汽车、电脑,谁都知道只要出手买下、二手了就快速贬值,却极少人因为讨厌这个,不买电脑不买车。

    而房子呢?如果预期到买了就大幅跌价,你的购买欲望只怕要大打折扣,陷入观望吧。对,它同时又是投资品。某种程度上,还是个“只能挣、不能亏”的投资品!君不见,“房闹”打砸售楼处,那叫一个理直气壮;而如果房价涨了,他们会给开发商返利吗?又哪里见过股市暴跌、就打砸证券营业部的股民呢?

    其实呢。就算这样,市场经济也还是有办法,调节房产这个奇葩物品供求的。那就是:市场转冷,投资需求退场;房产商迫于资金压力、不断降价销售;只要降幅足够大,到“购买力较低层级”的消费者可以承受时,就会出手购买,达到供求平衡。

    可是,别忘了。房产还有另外“两重属性”——财政、GDP;这时发挥了关键作用。只要市场转冷并且持续,从中央到地方的管理者,一定会重拳出击,开展猛烈的政策调控。

二、“冰火两重天”的政策调控

    1、“救市”政策

    回忆一下上篇文章,就可以理解地方管理者们的苦衷。换咱们易地而处,当房价不断下跌、市场交投清淡,估计也得出手托市干预。道理很简单:

    一来,房产销售,多数要配套按揭贷款的。打开大型银行的贷款明细,你会惊讶于,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占比竟如此之高(1/3-40%)!总量达到几十万亿。一旦房价跌幅超过首付比例,那意味着众多购房人成为“负资产”,必然有相当比重的群体,选择断供。银行将陷入非常尴尬的地步——卖抵押物也不能覆盖贷款,此时还未必卖得掉!个别有一点倒也没事,要成为普遍现象呢?用专业术语来说,这叫“金融安全”。

    二来,比金融还要麻烦的,叫“财政安全”。上文说了,相当比例的国内重要城市,土地出让收入、要占财政的一半甚至以上。房价,显然连着地价;等房子都没人要了,土地会有人要吗?地方上如果没钱了,拿什么去保障民生、拉动经济发展呢?搞不好,连基本治理、社会运转都会出问题吧。

    三来,比财政、金融都要麻烦的,叫“经济安全”。房地产对GDP的贡献度,保守估计达到30%。承认与否,它就是经济最重要的发动机之一,术语叫“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型行业”。如果房产销售长期低迷,不仅房产商岌岌可危,建筑、工程、建材、软装、家电、家具......再延伸到上游钢铁、水泥、煤炭等重工业,几十个行业都将面临严重问题。

    不需要再解释了。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啊。于是,我们看到,典型如2009年上半年、2014下半年-2015年上半年,再包括当下。政策频繁出现:按揭利率一降再降、交易契税一减再减、购房补贴重出江湖、支持房地产就是支持实体经济...直到趋势逆转,价格重新上涨、市场重归火爆为止。

    换句话说。房价下跌的空间,其实是被锁定的。稍为热门点的城市,要跌到低收入者也能接受的水平,实在渺茫。这么多年了,对他们来说“房价收入比”是多少,无需多言。

    2、“限市”政策

那么。房价最多只会微跌、倒可以无节制、无底线地上涨了?也不是!树,不可能长到天上去。要知道,中央宏观管理者,从来都是高度警惕房产金融泡沫化风险的。近年来,反复强调“房住不炒”,重拳出击,严格限制投机行为、成效显著。宏观调控的智慧与定力,就体现在这里。

    (1)牛刀失败的“预言”

    经典金融理论认为,只要是泡沫,就一定会破裂;时间长短而已。十多年前,所谓的“平民经济学者”,牛刀、谢国忠之流,用这套理论危言耸听、哗众取宠,鼓吹“泡末破灭论”,预言房价将在短期内下跌50-80%。理由是:房价收入比太高、租售比太低,不合理、不可持续,必然“崩盘”。后来怎样呢?无情的事实,给这批人以响亮的耳光。房价非但没下跌一半,倒翻了几倍!“听牛刀、住牛棚”,早已是坊间的共识和笑谈。

    他们的问题在,过于呆板、静态地看问题。一来,中国经济这些年持续高速增长,从整体看,收入、购买力是不断提高的。其次,大量普通人群,就算收入增长不多,可自己原有房产,也随着房价拉高而升值。如果卖掉,所形成的“财产性收入”比较可观,也部分支撑了改善性购房;城市化浪潮下,人群大量涌入一、二线城市,短期房子供不应求,价格就持续上扬。

    再次。进入社会不久、收入有限的85-90后购房群体,父辈却从没什么积蓄的40、50后,换成了享受经济成长、有一定积蓄的60、70后;传统文化“六个钱包”,此时提供了强大的购买力支撑,顽强地支撑着房价走高。简单照搬、套用西方理论,食洋不化,在我们的经济体中,是要犯低级错误的。

    (2)警惕的“限市”政策

    牛刀的“泡沫破灭论”虽然已成为笑柄。宏观管理者,却也始终对“泡沫化”抱以高度的警惕。要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史,并非没有房产泡沫破灭的先例!

    远如1990年代初,海南、广西北海、广东惠州泡沫破裂,一地鸡毛,十余年才缓过来;近如2012年后,浙江温州泡沫破裂,房价最高下跌了2/3,也形成了巨量金融风险。

    当下,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事实上已经比肩纽约、东京、伦敦等国际知名城市,仅低于香港、新加坡。强二线如杭州、苏州、东莞等,房价对中低收入人群来说,也着实太高。经济“新常态”中低增长后,泡沫风险在不断积聚。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理解各种政策,如限购、限售、限贷、限价了!它们的良苦用心,意在严格区分消费需求和投机需求;把那些利用炒房致富、甚至大量贷款炒房的人群,驱逐出这个市场;防止房价暴涨暴跌,酿成巨大金融风险。

    当然了。这么大的国家,实际经济运行和房地产市场,确实超级复杂。房子,哪里是一处居住空间、一个大件商品,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个工具;是各方势力、各种利益诉求竞争、博弈的舞台。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调控,确实非常艰难。篇幅所限,今天就先到这里;以后有机会,再继续这个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