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正视小城市 小县城 小镇青年等“三小”背后机遇

    离开小城市,脱离小县城,不要心存“小镇青年不切实际的幻想”,这是最近十几年来的社会主流,蜂拥进入大城市,虽然背负着高房价、交通拥堵、甚至是蜗居,但是,大城市有梦想,似乎是个铁律。

    大家对于房地产的风吹草动都无比关注,谁又能说与源源不断的人口集聚没有一点关系呢?在现实题材的电视剧中,无一例外,都会讲到房子,不少都市剧都以大都市为创作母题,这也只是现实走进艺术的写照。当然,不可否认,以大都市甚至都市圈为载体的城市经济的确活力非凡,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来大城市当个“打工人”确是实现自己生活改善的一个法子。但是,抛开个人角度,在中国城市化格局中,那些小城市、那些小县城、那些“小镇青年”,却结结实实的也是中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2021年年底,中国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

    城市是人口与产业的集聚,不管大小,道理相同。关注小城市、小县城、小镇青年等“三小”城镇体系,难道就是集聚产业与人口,大力搞小城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甚至与之前搞的大都市圈建设背道而驰这么简单吗?可能现实真的不允许。首先,我们要正视区域经济发展的分化。

    毋庸置疑,这十几年,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城市无外乎两点,一是经济发达、基础较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二是首位度较高的首府,中心城市。这样的区域经济分工带来的结果是,必然有的城市为人口流入,有的城市人口流出。

    而在此之上,还要一个特点似乎一直被大家忽视,那就是一些城市人口流出的地方在城市内部又有何表现?有些小城市,即使他们的中心城区也是人口正增长的,真正人口负增长的其实是在郊区的县和农村地区。而有些小城市,人口却是实实在在的增长,虹吸的人口不是本区域内,而是来自外区域。这种趋势下,就必须要正视现实,分类促进县域经济。简而言之,就是围绕都市圈的小城市,人口还在流入的、产业还在集聚的,一定不能切断发展需求,进行收缩性政策。而人口流出不可逆转的城市,再也不可摊大饼一样的造新城,反而是应该接受事实,不必盲目扩张。

    说完现实,可能会有人比较悲观,那就是不少小城市,尤其是人口流出的小县城,到底还有什么未来?甚至在一些资源枯竭型城市,难道都是鹤岗模式?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在此之前,一份决策层推出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引发很多讨论。有人从字面意思理解,这是回到发展小城市的老路,更多县城将要扩建云云。不过当你细看,这份《意见》中,却是真实看到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也同时直言不讳意识到,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和现实。尤其在人口、土地、产业集聚上,《意见》不避讳、直面现实。

    既然现实基础已经明确,发展路径也就清晰,不可能是一刀切的作增量,反而是在很多地方要盘活存量,比如,人口流出的地方,就要顺应这一趋势和规律,这些地方就更要把有限的支持用于提高核心产业和公共服务上,这样留守在这些城市的居民,也能够最大限度共享到发展的红利。而对于还有希望分享大城市、都市圈经济发展成果的小城市,尤其是一些优势产业集中程度较高的县城,未来对于这些城市发展的用地、交通、产业刺激势必不再会有收缩趋势,应鼓励尽鼓励,甚至未来的公共服务也将大跨步与中心城市靠拢,实现“同城化”。

    正视小城市、小县城、小镇青年等“三少”现象背后的机遇和挑战,正是未来需要激活地方活力,鼓励先行先试的主战场,而这一庞大的经济领域一旦被激活,徐徐图之,未来可期。



    本文微粉丝天目山投稿,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