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虽过,真正的秋天却没有到来,今年以“地狱模式”高温为常态的夏天实在是有点长。中央气象台自8月12日发布今年首个高温红色预警后,连续13天发布高温红色预警。我国高温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红色是高温预警的最高级别。
今年夏天生活在“炭烤”模式下的人们,已经在一连串的40℃高温下热到恍惚,天气持续炎热的情况下,各处的空调更是根本停不下来,部分家庭的电费在这个夏天甚至突破了千元。不少网友因此调侃道:“再不降温,就要破产了。”处在高温红色预警之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自然是还要被这样的烈日“炙烤”多久?酷暑将是此后的夏季常态吗?
今夏这般酷热的天气究竟是何原因?
对此,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表示,今年的高温天气和大气环流的异常变化有关系。从目前监测上来看,今年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范围偏大、强度偏强。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大气以下沉气流为主,天气整体呈现晴朗、少云状态,白天在日照辐射的影响下,近地面加热比较强烈,与此同时热空气滞留在地面,既吹不走也散不掉,容易造成大范围的高温天气。
史无前例的热浪席卷了整个北半球?
其实不仅是我国,今夏的整个北半球都沉浸在超级热浪中。欧洲的法国、英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也正在经历着创纪录的高温天气,并因极端高温引发了火灾、干旱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英国气象局发布了史上首次高温红色预警,高温的来袭甚至导致英国布里兹诺顿皇家空军基的跑道被“热化了”,不得不暂时停止了所有飞机的起降。高温还席卷了美国南部平原和东北部,超1亿人处在高温警报下。甚至,格陵兰岛的温度也出现了异常,提起格陵兰岛,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格陵兰岛位于北美洲东北部,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岛屿,终年都处于冰冻之中,冰盖覆盖住了全岛约80%的土地,岛上的最低气温甚至能够达到零下70℃,人们将格陵兰岛称之为除了南极洲之外地球上的“第二寒极”。但自今年7月起,欧洲异常的高温天气导致世界第二大冰盖格陵兰冰盖在加速融化。曾有研究表明,如果极端的高温天气持续给格陵兰岛带来负面影响,格陵兰冰盖的融化速度或将进一步加快,一旦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将上升7.5米,将会是全人类的灾难。另外,高温带来的灾难不只冰川的融化,极端酷暑下,“热死人”不再是一句调侃之语,而成了真实发生的可怖天灾。据新华社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主任汉斯·克卢格说,今夏欧洲多地遭遇的罕见高温天气,仅在西班牙和葡萄牙就已经导致1700多人死亡,预计在法国、英国、荷兰等欧洲中部、东部地区公布数据时,高温致死总人数还会攀升。
面对高温“烤”验,我们应该何去何从?
2021年至2022年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陆续发布了第六次评估报告(AR6),报告认为,随着全球温度的上升,极端高温天气发生的强度和频率都在迅速增加。也就是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全球极端高温天气的强度和频率都有可能变得更加剧烈,高温或许将会成为今后夏季绕不开的常态话题。同时,今年夏季的热浪,或许也应该成为启示人们进一步关注并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警钟。面对极端高温天气,我们不仅要积极适应气候新变化,还需要树立环保生活理念,通过实际行动减缓全球气候变暖。
极端高温天气下,做好安全防范工作是一项重要且紧迫的任务。高温热浪是一种灾害天气,然而由它引起的疾病甚至死亡病例却经常容易被大家所忽视。比如,中暑是高温天气里最常出现的疾病之一,其中“热射病”又是重症中暑最严重的形式,死亡率超过50%,严重危害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今年夏天,关于“热射病”的讨论频频出现在互联网各个自媒体平台的热榜上。高温难捱,但大部分人仍然对中暑这样的疾病缺少防御意识,掉以轻心下出现了许多严重的热射病死亡案例。因此,为了与极端高温天气新常态打好持久战,人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防暑的科普知识,并积极落实防暑降温措施,严加防范由极端高温天气引发的灾害和次生灾害。比如在今后的高温天气里,人们要有意识地减少户外活动,外出时要及时使用遮阳伞、遮阳帽等遮阳工具,养成在高温天气及时补充水分的生活习惯等。
另外,通过实际行动来保护生态是应对极端高温天气的长远之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活动引起并加剧了自然与生态的变化,继而进一步加重了极端高温天气灾害,因此减缓全球气候变暖,需要全人类的共同行动。21世纪的人类要将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谨记于心并落到实践,通过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改善并加强气候韧性。
最后,对于未来可能会常态化出现的高温灾害,我国政府要注意建立科学的高温灾害预警与干预制度。今年夏季频发的高温灾害,暴露了我国在气候适应方面一些原本不够重视的工作和问题,对于广泛建设能够适应高温天气的韧性城市,我国也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积极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