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一杯茶读懂中国 饮下后走向明天的繁荣

    日前,浙江省牵头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据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0月,我国共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

    泰戈尔曾说:“古老的种子,它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只是需要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播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是全人类共同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在中国,饮茶是人们交流的重要方式,以茶待客、长者为先等与茶相关的礼俗彰显着中国人谦和礼敬精神,传达茶和天下理念。

    俗话说,柴米油盐姜醋茶,茶是中国人生活中很日常的元素,也是每家每户都有的原料。那么,带有人间烟火气的茶叶是怎么诞生的?它需要各种传统制茶技艺将新鲜茶叶转变成易储藏、可泡饮的茶叶、茶饼。以西湖龙井为例,采摘茶叶后全靠手工完成,经过九道工序,整个炒制过程在热铁锅中进行,炒茶师用十大手法完成西湖龙井制作。除了西湖龙井茶,其他产区的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黄茶制作工艺都是此次非遗项目一部分。

    径山茶宴、赶茶场等相关习俗也是此次非遗重要组成部分,径山茶宴因诞生于径山寺而得名,它原本是径山寺接待贵客上宾时的一种大堂茶会,起源于唐朝,盛行于宋代,传承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禅茶文化经典样式。径山脚下的径山村通过筹办民间版径山茶宴——径山茶汤会,让技艺在民间得到传承,让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传播。赶茶场是茶农的盛宴,每到赶茶场,当地茶农盛装出行,张灯结彩,茶场这类民俗风情有利于提升当地文化自信,凝聚民心,促进社会和谐。

    世界各地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在发展中的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应受到重视和保护。从法律政策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制度,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取和惠益分享制度。从公共资源上,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讲座等交流活动。从大众教育上,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开展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从社会支持上,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节庆文化、社区文化、旅游文化等,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宣传是一种不被大众遗忘的保护。主流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拍摄春季茶叶基地,展现茶园风貌和茶山美景,挖掘采茶人和茶叶的故事,炒茶师傅对茶叶的特有情节,制作茶艺工艺流程再现等节目。自媒体宣传,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利用图片、文字、视频等形式丰富制茶技艺及习俗传播方式,操作方便成本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通俗易懂的内容加上直观的表现形式,更有利于传播。

    根据抖音发布《2022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项目相关视频播放总数达3726亿,获赞总数为94亿,抖音视频覆盖的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74%。不过,茶叶这个古老品类因为小众化使得市场生存空间小。如今,借助短视频和直播,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找到了展示匠心和技艺的舞台,中国制茶大师谢四十传播黄山毛峰及其非遗技艺;有着30多年制茶经验的林振传讲解福建白茶专业知识和制作技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文新展示信阳毛尖和茶乡风情;看见即守护,他们的传播让更多人知茶、懂茶,感受到非物质文化的薪火相传。据报告统计,过去一年,抖音电商平台上非遗好物销量同比增长668%,最受欢迎的非遗商品中,紫砂茶壶、玉雕茶器、青瓷杯、龙井茶名列前10。自媒体让非遗制茶技艺传承人看到了“未来”。

    冬日里,“围炉煮茶”走红网络,年轻人自备茶具或前往乡间茶社、茶馆,生火、煮茶、烤橘子,把传统茶艺变成新时尚,仪式氛围感瞬间拉满。美丽非遗可以助力乡村振兴,茶叶文化可以带动茶产业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村民就业,有利于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开展研学游活动,为乡村旅游增添新亮点。比如以盛产龙井的杭州西湖龙井村、龙坞茶镇不仅产茶,还带动村里民宿,农家乐等其他产业形态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为村民带来额外收入。“茶叶+旅游”模式已成为市民朋友短期亲子游首选。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对于弘扬中国茶文化,中国茶走向世界有积极作用。制茶技艺和相关习俗应该走进生活,贴近民生,被看见,被传承,从而促进中国茶产业繁荣发展、坚定中国人民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