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把实践作为检验各项政策和工作成效的标准。这不仅对于做好经济工作,而且对于疫情防控和其他一切工作,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核心命题,是开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的突破口,是党的思想路线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冠病毒致病性的减弱和传染性的急剧加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地优化完善防控措施,从“防感染”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最大程度保护人民利益、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有些地方却反其道而行之,为了作秀和免责搞层层加码,增大了社会运行的摩擦力和成本,拖累经济发展,加重财政负担,激化社会矛盾,也使解除防疫封控、有序恢复生产生活常态显得刻不容缓,况且还有亿万人期待回家过年。但转轨并非一放了之,需要大幅度调整医疗资源和公共服务力量配置,并在呼吸系统疾病高发季节,应对不可避免的感染高峰。
调整还面临巨大的思想阻力。有些人热衷于把具体防治方法贴上“姓社姓资”标签打口水仗,肤浅机械地理解制度优势,故步自封、刻舟求剑、作茧自缚;有些人受片面推算的传言和杜撰的“阴谋论”影响很深,陷入恐慌和焦虑不能自拔;有些人收入和工作、生活受管控措施影响不大,对于“手停口停”和从事接触型服务业的困难群众缺乏共情;还有些人养成了强烈的依赖心理,不了解也不关心国家经济和财政全局,幻想在政府不惜代价的的严密保护下走出疫情。防控措施与时俱进需要解放思想。
在网络舆论极化情绪化和反智主义滋生的社会环境下,科学知识和理性思考难以突破“信息茧房”。特朗普政府的拙劣表演,充分显示了把科学问题政治化对疫情防控的巨大危害。只有依靠实践的权威,依靠切身利益对大众行为的导向,才能促成社会共识,冲破思想牢笼,优化完善防治措施。
国内国际防治实践中获得的大量统计数据,彰显出新冠病毒致病力、传染力和患者重症率、死亡率的演变趋势。政府根据专家的科学分析和各地的实践经验,制定了二十条和新十条,几个特大城市率先探索,跨出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步伐。
对疫情变化的认识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在实践中逐步深化。“福兮祸所伏”,坚持近三年的动态清零大大减少了感染、重症和死亡,但也导致绝大多数人缺乏自然免疫力,不少老人接种疫苗的积极性不高,许多地区特别是基层缺乏应对大规模感染的经验和准备,一度猝不及防。放开前后感染率的快速攀升普遍超出预计,一些地方有症状和重症患者的比例乃至有基础病患者的死亡率也高于预测,大批医护人员被感染。力图避免的医疗资源挤兑如海啸般袭来,小概率事件也被社交媒体放大,一度造成普遍的恐慌,并加剧了资源的紧张。理性倡导轻症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治疗或居家服药,让大医院保证重症救治和减少院感,也意外地导致一些“轻转重”和“沉默型”患者错过“黄金72小时”,增加了救治的难度。
然而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我们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提前跨过了疫情高峰,形成了群体免疫屏障,不可逆转地转上了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轨道。尽管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并未出现一些人曾预言的医疗系统崩溃并引发社会危机的恐怖局面。
新阶段的疫情防控工作不仅全面贯彻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标准,而且坚持实践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深化对病毒和疫情的认识,探索解决放开封控后的新问题的办法。把专业问题交给专业人员,尊重他们的判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根据实效作出选择和调整,不断完善防治措施,及时推广科学防治的实践经验,把普适性的先进经验转化为规范性的指导意见,并在落实过程中继续接受实践检验。医疗护理专家们通过线下线上各种渠道和方式及时指导一线实践,交流临床经验,并被群众通过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不少医生开直播做短视频搞科普,掀起了空前规模的普及防疫诊疗保健养生知识的高潮。城乡基层医药机构在政府努力调配医疗资源,优化转运机制,保障供应补短板的支持下,在高强度的实践操作中提高诊治能力,承担起了轻症治疗主力军的重任。
坚持实践标准不仅有助于战胜自然领域的病毒,也有助于战胜精神领域的“病毒”。随着移动终端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化,匿名的互联网舆论场严重情绪化,以偏概全、以假乱真、观点极化、划线站队、党同伐异、好勇斗狠成风,使很多人把实践标准和理性思考抛在脑后,不在乎真相和结果、只在意所谓“三观一致”,导致舆论撕裂,社会包容度降低。而疫情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和亿万家庭的根本利益。它遵循自然规律传播,只有科学防疫才能保护健康拯救生命。疫情是最好的教员。它不是可以随意编造和评论、无法证实证伪的“远方故事”,而是人人都身临其境,轻信传言就可能使自己成为“代价”。它使人们从情绪化的纷争回归现实生活,回归理性处事,更相信自己和熟人的亲身体验。
随着广大群众“第一责任人”的抗疫实践主体意识增强,人们普遍从被动遵守防控规定变为主动探索交流防治方法,重视实践经验和实效,通过社交媒体“晒症状”“晒做法”“晒成效”,使朋友圈提高警惕,消除恐惧,减轻焦虑,得到启发。更多的人改变了看人笑话的心态,开始实事求是地看待其他国家用巨大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那些贴着唬人标签、裹着迷人包装的煽情话术失效了,违背常识常理的反智谣言传不动了。一些精于话术、惯于挑拨、恶意抹黑良心专家和有效药品的网络大V,被受骗上当吃苦头的铁粉们抛弃,声名狼藉销声匿迹。
同时,一些主流媒体派记者深入抗疫一线采访,详实介绍主管部门、医院和城乡基层的应对措施和实际效果,如实报道各种病例的患者症状、医生分析、诊疗结果和经验教训,不回避紧迫问题和具体困难,直言不讳地反映医护人员的对策建议,用逼真的细节和原汁原味的“草根”话语“白描”场景,有很强的可信度和说服力,让读者自己比较不同的预判,实事求是地认识疫情,用心平气和的讨论促进共识。政府部门坦诚公布可核酸和抗原检测大幅度减少情况下实际获得的上报数据和据此统计的趋势数据,与公众的切身感受相吻合,公信力大大增强。务实亲和的新风暖流盖过了充满火药味的指责带来的寒意,有效化解了调整疫情封控方针方法面临的舆论压力,展现出舆论导向注重客观效果的进步。
我们已经走出了这一轮空前规模的疫情高峰,迅速回归正常生活。尽管新冠病毒还在继续变异,疫情反弹风险依然存在,人类很可能不得不与新冠病毒长期共存。但随着在不断试错的实践中逐步发明出更加有效、副作用更小的疫苗、特效药物和疗法,可以使新冠病毒不再对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生活发生巨大影响,同时使公众彻底摆脱对新冠病毒的恐惧。我们需要抓住广大群众对三年抗疫经历记忆犹新的契机,进行一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再教育,增强全民对精神领域各种非理性主义“病毒”的免疫力,进而推动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各个领域全方位落实。
(作者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