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全面放开三孩的生育政策也带来了与日俱增的育儿压力,因此目前我国城市家庭所面临的赡老和抚幼问题突出。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生育政策,“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以此为指导思想,构建代际融合的老幼友好型社区是我国目前社区建设和发展的要点。
1 以老幼友好型理念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辽宁省沈阳市牡丹社区考察时强调,“老人和小孩是社区最常住的居民,‘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要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有条件的地方要加强养老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养老服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事关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安康。社区要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未成年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受到社会家庭关系和传统伦理的影响,在我国,老人带孙、老幼共居现象十分普遍。带着孩子的老人们,是中国社区公共空间中最为普遍的场景。“一老一幼”是事关千家万户的民生课题,社区应该面向“一老一幼”的建设工作,完善各项配套公共服务。
2 社区做好老幼兼顾服务的做法与建议
首先,建设老幼友好型社区,对居住场所等社区空间进行改造只是第一步,老幼友好型社区建设的最基本活动就是要打造老幼宜居的生活环境。一方面,老幼友好型社区的空间规划和建设需要有安全性、可识别性、体验感,并适合社会交往,满足老幼群体的社交需求。社区要顺应老幼居民对美好环境的需要,建设公共活动场地和公共绿地,推进社区适老化、适儿化改造,营造全龄友好、安全健康的生活环境。比如上海市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推出的“宝宝屋”。“宝宝屋”的综合服务区域,承担着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可同时容纳45位1-3岁年龄段婴幼儿。但同时“宝宝屋”又建设在为老服务中心内,突显“颐幼相伴,其乐融融”的特色,照顾幼儿的老年人还能在长者食堂就餐、活动等,建设期间就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与支持。另一方面,除了要促进物理空间的改造,又要注重老幼关系的维护与营造。为了实现老幼关系和谐相处,可以促进社区内老幼群体之间的代际互动。
其次,“人”是社区老幼服务的必备要素。一方面,对于社区老幼服务的供给者而言,就是要选得出并留得住社区中面向老幼服务的专业人才,要能培养出一批热心负责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同时也要能引来群众中的志愿者,配合社区专业人员携手打造老幼友好型社区。对此,一是要不断提升社区基层治理水平,需要留住面向老幼服务的专业人才,同时也有必要加强对既有人员的专业培训。二是要加强对社区工作者的激励与培训,有必要向社区为老幼服务引入更多的激励机制,包括荣誉性和经济性的激励。三要注重培育和引入社区志愿者,因为志愿者力量是对社区老幼服务工作队伍的有力补充。另一方面,老幼友好社区的建设不仅仅依靠社区治理者提供相关服务,更加需要相关群体主动参与。具体而言,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往往在老幼的友好衔接中占据主导因素,发挥着黏合剂的作用。因而,除了针对性地对老幼群体提供相关社区服务外,也有必要向同时承担着赡养和抚养义务的中年人进行教育宣传活动,包括育儿养老的科学知识等等。
最后,老幼友好社区的创建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应当因时因势而不断改进。比如进入信息时代后,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迅速普及,其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老幼群体凿出了一道深深的数字鸿沟。对此,社区相关服务必须跟上,要面向老友群体积极开展科普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使用方法的兴趣活动,尽力促进数字平权。此外,也有不少社区将高速发展的数字化技术融入到了线下场景的空间服务中去,比如衢州衢江望江苑未来社区社区提供线上养老、育儿等针对老幼群体的救助和医疗服务,通过对老人和幼儿住所进行智慧适老化、适幼化改造,在住所安装烟雾报警、门磁传感器等,远程监护老幼安全,安装智能手环,一旦发现异常便会自动报警;同时,依托智慧健康站通过物联网采集到的老幼健康数据,构建专属的健康档案,提供风险监测与健康预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