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内有关“野景点”害命的报道频繁出现,8月13日下午15时许,四川成都彭州市龙门山镇龙漕沟突发山洪。彭州官方通报称,截至14日中午13时,此次突发山洪灾害共造成7人死亡、8人轻伤。事实上,这处独具风光的“野景点”一直是当地防范山洪的重点区域,在雨季经常成为泄洪渠,所以并未被开发为景区。近些年,它还两度暴发山洪。为此,当地政府在周边设立了醒目的警告标志和防护网,还定期组织人力劝离。一周后,来自江西的一家六口到位于浙江省龙游县衢江河道后厅段游玩,最后全部溺亡。新闻也迅速登上了热搜榜。
这些惨痛教训令人深思。在全域旅游背景下,寻求小众、独特、新奇的旅游地成为部分游客的目标,尚未得到开发和管理的“野景点”也因此不断在网络平台涌现。在较为流行的“种草”“打卡”玩法驱动下,一些博主、网红为追求小众和别具一格,视未对外开放的景点或场所为“打卡地”,并配以“网红森林”“宝藏耍水地”等之类的标签在多个社交平台上加以推广和传播,从而吸引众多游客来此体验和盲目“拔草”,久而久之便形成实质意义上的野景点。一旦出现意外,小众迷人的背后可能带来万丈深渊。这些所谓的景点位置偏僻难找,又大多依山傍水,甚至无法在导航中搜索出具体位置,一旦出事,搜救很难有效开展,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野景点”的安全管理防护网需要政府、网络平台、网红以及游客等多主体共同织牢,尤其是政府部门需要发挥主导作用。
多山多丘的地理环境、网络力量的推波助澜以及民众旅游诉求的提升,是导致“野景点”难以根治的主要原因。对此,闫红果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政府部门应建立健全对“野景点”的认领和监管机制
“野景点”是与安全问题相伴而生的,对于“野景点”,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作为。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与行政村的联络联合,针对“野景点”展开安全检查专项行动。重点对涉山、涉水、涉林、涉库等野外网红打卡地进行排查,特别是对可能出现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常态化巡查,压实“野景点”治理的属地责任,通过“岗位”认领,做到防治结合;第二,基层政府管理部门也应进一步加强监管力度,对不宜开发的“野景点”要加大警示力度,制定应急预案,及时阻断险情发生。对有条件开发成正规景区的“野景点”,可进行调研论证,为后续开发奠定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公众旅游诉求。第三,政府部门应做好景区与非景区景点的综合管理、风险监测等安全防范工作,对景区及周边区域都要进行风险隐患排查,并联合水文、气象、地质、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加强风险信息监测,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努力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
二、进一步完善对网络社交平台和网红言论的监管工作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督促网络社交与旅游平台积极履行信息审核和引导责任。比如,网络平台应重点了解和掌握“野景点”场所的可能风险隐患,在内容推荐时可加入风险提示与安全知识普及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注意发挥平台开放信息反馈机制和网民的“监督”“纠错”作用。每一个网民都可以对“野景点”的虚假宣传、恶意引导等内容进行举报,平台在及时受理举报之后,可通过大数据分析,对一些宣传内容进行标注,提醒游客存在的风险点。此外,对那些在社交平台上传播“野景点”虚假内容的“网红”,要加大惩罚力度,该禁言的禁言,该承担传播违法信息责任的要追究到底。
三、引导游客树立健康的旅游观念和“全域”风险意识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游客的安全防护意识关乎其自身安危。在“五一”“十一”等小长假时节,可以通过当地政务短信群发等方式,提醒外来游客树立起“全域”风险意识,即认识到风险时刻可能随时出现、随处产生。要引导、提醒游客加强自我保护,在游览前广泛获取“野景点”的风险信息,从而合理选择游览线路、遵守游览规范,远离和规避各类野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