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全国多地松绑“地摊经济”。所谓地摊经济,是指通过摆地摊获得收入来源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城市的一种边缘经济,一直是影响市容环境的关键因素,但地摊经济有其独特优势,能够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
“地摊经济”缘何再升温?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局长罗文认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充满活力、充满韧性的亿万经营主体,广大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市场活力最集中的体现。市场监管部门以更大力度完善和落实助企帮扶措施,设身处地为企业出实招、解难题,更好地支持个体工商户发展,加大分型分类培育和精准帮扶力度。地摊经济正是个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经济的“佐剂”,为消费复苏按下了加速键。因此,做好地摊经济,对城市而言是双赢的,其再度升温也就在情理之中。以上海市为例,目前上海已完成《关于进一步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的征求意见工作,很快将发布地摊经济的相关细则,据东方网报道,上海市城管局局长暗访了当地的网红夜市,开展了关于规范新时期设摊经营管理的调研,上海“摊”规范有序发展指日可待。除上海以外,北京、杭州、昆明、厦门、成都等地已陆续出台放开设摊、允许商业外摆的相关规定,以提振城市经济复苏。
地摊经济如何“长红”?
虽然地摊经济在政策松绑之下不断升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地摊经济给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首先,由于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的经营场所,地摊经营往往存在无证经营、占道经营、卫生状况不达标等问题,这对市民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威胁。其次,由于地摊占道经营,容易导致城市交通堵塞、通行困难等问题。同时,一些地摊经营活动也存在安全隐患,比如用电、用气不规范等。此外,部分地摊主随意扔垃圾、夜间高声喧哗等,给周围居民带来了困扰。以上问题的关键源自于地摊经济的管理困难,摊主为了躲避执法人员监管,往往与执法人员玩起“躲猫猫”式的“游击战”:你来我就走,你走我就来;你上班我下班,你下班我再上班。因此对于地摊经济,不应“一禁了之”,也不能“放任自流”。如何破解地摊经济的治理难题?
1.规范化管理,审核地摊主经营资格,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和奖惩措施,规范地摊经济的发展,保障消费者的权益。对地摊主的经营资格进行审核,办理相关的摊位证,从事食品加工类的地摊还需要办理卫生许可证,并且对地摊的诚信情况进行记录,投诉多的摊主进行谈话、罚款或者取消其经营资格,多措并举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精细化管理,划定固定区域和固定时间,鼓励地摊经济的发展,同时避免与正规商业的竞争。针对地摊的不同类别,合理划分摆摊区域和时间,例如针对市民需求较高的“小修小补”类地摊,可以适当延长摆摊时间,鼓励其经营,而可能对城市环境造成污染的烧烤摊、炒粉摊、大排档等,则要适当控制其摆摊的区域和经营时间,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让地摊成为有序、规范的创业、就业平台。
3.多元化治理,重视顶层设计,自上而下做好规划与布局,结合社区自治,自下而上做好监督与维护。积极组建专门负责地摊经济管理事务的工作小组,与不同部门进行衔接,做好管理上层框架,适度放权,由基层社区或行业协会等进行执行与管理,落实管理末端的执行工作。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基层组织的在地性优势,街道办和居委会等基层政府组织掌握着详细生动的本地信息,形成地摊经济监管办公室,同时广泛吸纳社情民意,实现对地摊经济的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