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策】对比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开展个人碳账户试点工作推进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022 年 3 月 5 日,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表示,中国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将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双碳”工作。积极开展个人碳账户试点能使民众形成低碳观念,为双碳深化改革奠定群众基础,对日后工农业碳账户的推出起到先导作用。同时, 在个人碳账户基础上实行居民碳票交易机制,还有助于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一.国内外个人碳账户发展经验

    个人碳账户主要用于归集、量化和评价居民日常生活消费过程中的低碳减碳成果,系统经过核算后,以碳积分的形式予以激励。其同银行账户一般,不过存储的不是钱币而是碳减排量。目前国内外对于个人碳账户的试点大体持积极态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如美国的个人碳账户平台 ACR 深耕碳账户平台多年,在激励民众低碳生活的同时也推动了国际碳市场标准的创新变革。再比如北京推出的MaaS 平台碳普惠活动吸引了  1700 余万人次参与,累计碳减排 5.3 万余吨。此外国内目前试点个人碳账户模式大多为政府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利用较为成熟的平台条件以及黏性较高的用户群体来确保政策试点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有深圳与腾讯合作的“低碳星球”和北京与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的合作等。
    1.国外个人碳账户项目
    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早就诞生了“碳税”、 “碳交易”等概念,个人碳账户的试点也较早,运作体系较为成熟。但国外个人碳账户平台多为慈善公益性质,官方直接出台的相关政策较少。

    美国方面,1996 年,洛克菲勒旗下环境资源信托(ERT)成立美国碳登记(American Carbon Registry,ACR),是世界上第一个私营自愿碳抵消项目。2012 年 12 月以来,ACR 一直作为加州总量管制与交易计划(California Cap-and-Trade program)的核准补偿项目登记处(OPR)运作,这是美国第一个全经济范围的总量管制与交易计划。ACR 利用市场力量来推进个人碳账户的落地,并推动国际碳市场标准的创新变革。
    英国方面,2017 年 10 月,威尔士议会通过决议,对个人碳账户试点是否可行以及具体效益进行实地探究并积极考虑实行 “碳信用”的个人限额。该计划可能采取碳信用卡的形式,将为使用低于个人排放权的个人提供一定财政激励,且剩余的碳信用额度都可以在碳市场上交易。
    2.国内个人碳账户政策
    北京方面,2020 年 9 月,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共同启动“MaaS 出行绿动全城” 行动,鼓励市民参与绿色出行。2021 年 9 月,高德地图和北京市政路桥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就碳普惠活动产生的 1.5 万吨碳减排量达成交易意向,完成了将个人低碳行为转化为物质和精神激励的全球首次市场化交易。2022 年 1 月 25 日,北京市交通工作会提出,探索研究个人碳账户。会上提出要以强化绿色交通吸引力、竞争力为媒介,助推私家车出行向绿色集约出行转换,并以碳普惠激励来培养公众绿色出行理念。
    广东省方面,2015 年 7 月出台的《广东省碳普惠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提出要建设全省统一的碳普惠制推广平台。该平台通过“低碳活动”和“碳币兑换”的方式将个人低碳行为和平台连接起来,达到宣传和推广低碳理念的作用。2021 年 12 月,深圳市生态环境局、深圳排放权交易所与腾讯共同出品了“低碳星球”小程序,开始试点个人碳账户。其他省市也进行了积极试点。例如四川早在 2019 年便连同“早点星球”环保积分平台推出了个人碳账户,并在 2021 年 5 月,正式上线“碳惠天府”绿色公益小程序。此外,还有天津市的“津碳行”、湖北省武汉市的“碳碳星球”、云南省♘明市的“♘ 明低碳积分”等微信小程序。
    二、我省发展个人碳账户的优势
    我省发展个人碳账户的优势主要在三个方面:
    其一,硬件和数据采集相关配套优势。《中国城市数字治理报告(2020)》中提及我省杭州数字治理指数位居全国第一。自 2016 年杭州市在全国率先提出并开始建设城市大脑以来,已经形成了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共同作用, 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城市架构。这对于解决个人碳排放数据的采集计算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且 2019 年推出的浙里办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平台运作体系和政府公信力背书,能够很好地兼容个人碳账户试点。

    其二,非营利组织试点的经验优势。总部位于我省的阿里 巴巴集团早于 2016 年便上线了非营利性质的蚂蚁森林,目前已有超过 5.5 亿用户参与该项目,对于低碳数据的收集与记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为个人减排基准线的设定、减排量的合理计算奠定了良好基础。2018 年蚂蚁金服与中国北京环境交易所(CBEEX)合作,研发出一套算法,目前涵盖网络购票、生活缴费、预约挂号、ETC 缴费、步行、线下支付和电子发票等活动, 使得个人低碳数据的采集更为精准全面。笔者认为,我省的个人碳账户试点可借鉴兄弟省市政府与互联网平台合作模式,与拥有丰富经验的“蚂蚁森林”项目在运作模式以及数据算法开展多方面深度合作,减少试点初期所遇阻力。
    其三,地方政府开展试点的经验优势。自 2018 年以来,衢州在我省率先开展“个人碳账户”试点,从节约纸张、用电用水等 18 类日常场景折算个人绿色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并通过累积的个人碳账户积分来兑换奖励。此外,近年来衢州借力数字化改革,牵头全市各金融机构开展“个人碳账户”建设工作,合力推动个人碳账户在金融场景应用领域创新。当地创新建立了信贷“绿名单”管理制度,在客户贷款、定制化金融产品、提升授信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等方面进行先行试验,为金融支持双碳目标提供了新的实践样本。笔者认为,我省对于个人碳账户的试点可以借鉴“衢州经验”,并对其中的金融创新进行采纳吸收,不断拓展丰富个人碳账户的跨场景应用。

    三、几点建议
    为推动我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在借鉴国内外个人碳账户试点发展经验、发挥我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等对未来我省全面推广个人碳账户试点提出以下建议:
    1.平台运营机制精细化管理。运营机制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平台的能否健康运作,且平台内容的好坏也深刻影响了用户体验。建议:一是,深度调研省内各地区的发展情况以及民众消费水平,并总结现有平台所推出的激励机制以及运营情况的经验教训,做到因地制宜,兼容并包,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二是, 个人“碳账户”平台目前多为非盈利模式,建议政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用于大数据平台的维护和优化、个人碳交易的宣传与推广、大众碳排放相关信息的获取等等,以确保平台平稳运行。三是,加强信息安全监管,制定科学规范的方法,防范数据二次利用和个人信息过度披露所带来的隐私侵犯风险。
    2.加大数据采集配套软件开发以及硬件设施建设。当前国内外均无大规模个人碳减排数据采集的统一标准,且低碳行为的记录与数据收集也对硬件配置提出要求。建议:一是,制订统一的个人碳足迹核算标准、建立和编制社区层面基于消费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固碳释氧生态价值评估标准等,为引导个人低碳生活方式提供数据支撑。二是,建立碳排放评估制度,依据家庭或个人碳排放数据,区分贡献、达标、未达标、破坏等不同档位, 既为个人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碳中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也为个人碳排放额度的交易转让提供可能。三是,建立生活消费品碳足迹标识制度,探索将消费品生产端碳排放量,以及产品销售端和消费环节碳排放计入产品碳标签,标明生活消费品碳排放量高低。
    3.借鉴各地先进经验,逐步建立全省综合性个人碳账户体系。碳账户建设是一个系统性,整体性的项目,我省应适当扬弃目前国内外先行试点地区的经验教训,开发出我省特色的个人碳账户。建议:一是,借鉴国内政府与平台企业合作模式,与省内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开展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吸收“蚂蚁森林” 项目运作模式的经验教训,连同阿里云制定数据算法规范等等, 以期减少试点初期所遇阻力。二是,基于“衢州经验”,定位政府在个人碳账户试点中应当扮演的角色,并探究衢州地区创新推出的金融信贷与个人碳账户连结的可行性,举一反三,不断拓展个人碳账户的跨场景应用。三是,加强理论研究与实地考察,并明确不同层级部门的关系,在全省形成一个完整的碳账户政策体系。
    4.实行居民碳票机制,利用碳票交易推动共同富裕。为使碳达峰碳中和实现路径扩展至居民消费领域,引导居民低碳化生活,使居民享受低碳生活红利。建议:一是,实行居民碳票机制, 通过赋予居民标准化的碳票,使居民消费时需考虑碳票预算约束,引导居民低碳消费;二是,将居民碳票与个人碳账户对接, 完善碳账户的金融功能,同时扩展个人碳账户低碳数据的采集维度,丰富碳票的应用场景;三是,建立居民碳票交易市场,使碳票成为一项具有市场价值的流动性资源,通过市场机制,使低碳排放的个人和家庭享受低碳生活红利,实现区域及家庭的转移支付,推动浙江省共同富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建设。


(作者金雪军系浙江大学/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刘建和系浙江财经大学教授,章宇康系浙江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