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东西背后,正常人往往在被裹挟。虽然这种裹挟中,我们不会失去什么,但是明白裹挟背后的运营机制,对于整个社会来说,至关重要。
一、谁在塑造我们的认知
从大街小巷热议的节目,到线上线下热议的话题,作为普通的公众,到底谁在塑造我们的认知?《中国好声音》这档国民级话题综艺走过的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错的观察样本。
对于中国传媒行业,或者说中国的综艺产业来说,好声音这类节目的出现,可谓是塑造了中国综艺产业化的第一波高峰。
对于中国传媒行业来说,正是有了好声音这类节目模式,才导致电视综艺制作投资由小打小闹正式迈入“资本时代”。动辄数亿的投资,也开创了电视综艺“头部狂飙”的时代。后续,各家平台无论是传统的广播电视还是新兴的网络播放平台,高投资、大综艺的概念逐渐占据市场主流。在这一过程中,综艺节目在一遍遍塑造观众对于公共话题的认知,从现象演变为“成熟”的商业模式,炒作话题吸睛,打造明星吸金。
在这一认知塑造中,因为头部资源的聚集,不管是制作成本还是制作效果,都是之前任何电视节目难以企及的高度,因此也吸引来了众多粉丝。为了塑造这些粉丝的认同,或者说是加强这些粉丝的认同,至此之后,综艺节目越来越加强圈层化投入,越来越强调节目的对抗性,越来越节目效果为王,开启疯狂炒作。
可以毫不避讳的讲,在这一轮认知塑造中,因为综艺毫不掩饰的商业属性,大家的认知塑造往往都充斥着消费主义的味道。地基决定大楼的高度,既然是资本塑造出来的消费主意倾向,自然就要有人买单。所以在后续的国内不管是电影、电视剧等各个文化产业中,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应援怪象就甚嚣尘上。
如果这样一路走下去,对于好声音这样的节目,资本只需在背后“闷声发大财”就行。为何到了今天有这么多质疑呢?要知道即使全网都在批评的“四字弟弟粉丝”占用大量公共资源事件,好像也并没有对资方造成任何影响啊。
二、谁在扰乱大家的认知
新的认知塑造模式出现,能变现就会有挑战者,因为显而易见,这种认知塑造背后就五个字:资本的力量。在一个对外封闭,对内开放的国内综艺市场中,千万不要小看资本的力量。
“走了穿红的,来了挂绿的”,这是旧时戏班对于艺人的态度,而如今这也是资本对于艺人的态度和办法。作为一档已经做了12季的综艺节目,并且是一档制播分离的节目,现在的好声音充其量只是一档变现的综艺,而从长期看,它的变现能力还在衰减。
对于这样一档“垂垂老矣”的节目,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正是因为这一点,所以近些年一面是节目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一面是外界想取而代之者的“蠢蠢欲动”。这样的节目就像一个四面漏风的房子,东南西北风都能吹到它。既然资本能塑造大家对于一档节目的认知,在这个时候资本也就能轻而易举摧毁这种认知,进而重新引流,开创出一种新的认知模式,去获取利益。
三、谁都是网红?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狂飙突进的网络世界中,资本逐渐在给大家营造一种假象:“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只要努力谁都能当网红”。
不得不说,在我们现在网络社会的绝大多数角落中,打着公平和平民化视角的舆论营造中,大多数网络社会的热点都与“丑”相关。
为了流量无下限卖惨的、卖丑的、卖焦虑的、卖愤怒的、卖恐慌的,甚至是擦边的、庸俗的、低俗的内容在网络中比比皆是。甚至审丑文化蔓延至今天,出现了所谓网红自导自演绑架、扰乱正常救援秩序、编造虚假事实等已经危害公众生活和安全的恶性事件。
但是,在这种乱象中,我们似乎看到:资本已经抽身而退,一地鸡毛留给了社会处置。这就是当下的网络社会生态最为肮脏的一面。
所以,别再过多关心这些炒来炒去的话题了,也别再关心这些话题背后为你营造的“阴谋论”了,更不要期望着喝到资本的“牛奶”了,尝到这里面的甜头了,因为你以为喝的是“牛奶”,人家却把你当成了“奶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