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类历史的“三次飞跃”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提到人类史最富决定意义的“三次飞跃”,非常有趣。一是“认知革命”。约7万年前,人类忽然获得了一种神奇的认知能力——包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开始用语言交流,主动制造和使用工具,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绝妙之处还在于,竟能在脑海中虚拟出“想象的共同体”(如族群、部落),从而开展大范围分工、协作,千百倍扩展能力,登上食物链顶端,成为“万物之灵”。二是“农业革命”。约12000年前,人类学会了驯化小麦、玉米、稻米等植物(及猪、牛、羊等动物),开始定居繁衍。约6000年前,由于食物剩余和人口剧增,有了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开始形成复杂的组织形态如城市、国家,并出现文字记录——文明史由此发端。
第三次飞跃,则是500年前的“科学革命”与260年前的“工业革命”。一批精英承袭古希腊文明传统,从承认“无知”为起点,孜孜不倦用理论假设、数学量化、逻辑推理、实证检验等方法,一步步发掘世界的真相。当科学实验、资本增殖与对外征服在“大航海时代”神奇地结合,技术革新突飞猛进,终于以改良蒸汽机为标志,由英国在1760年代率先发生工业革命,逐渐升格为“工业化国家”,形成压倒性优势;引发周边国家纷纷效仿。自此,欧洲一跃而成为世界中心,并通过殖民征服的方式,裹挟着全球走入近现代。
二、工业化国家为何强大
很显然。上面“第三次飞跃”引发世界各国“大分流”的关键,正是以科技革命为基础的工业化。那么,工业化国家究竟强大在哪里?通过我国近代史,可以看得分明。
一个说法广为人知:根据西方经济史专家统计,1750年(乾隆十五年)中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2%,约1/3;直到1830年(道光十年)鸦片战争发生前十年,“康熙盛世”已经结束、大清日渐衰落,可GDP仍占到总量29%,是当然的全球第一大经济体。要知道2022年,美国GDP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25%强!
可堂堂第一大经济体,在英国远征舰队的炮火轰击下,两次鸦片战争惨败,溃不成军。著名的“八里桥之战”,咸丰帝梦想用曾经横扫欧亚的蒙古铁骑,抵挡英法联军的进攻。僧格林沁亲王尽遣精锐出战,亲率3万余名蒙古勇士,骑着快马冲向总兵力才3500人的敌军。结果打下来,英法联军损伤不过50人,而清军死伤过万、一败涂地。然后洋人攻入北京、咸丰仓皇出逃,最后只能巨额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了事。很显然,工业国对农业国——即便大清这样的超级农业国,首先体现在军事上的压倒优势。
要知道。工业革命发生后,欧洲列强出于争霸需要,纷纷在军事工业装备、技术上重金投入,规模庞大的现代兵工厂里,各种枪、炮、战舰,后来坦克、飞机等新式武器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迭代,杀伤力越来越恐怖。停留在“冷兵器时代”的农业国,根本没有军事对抗的基础,被降维打击是必然的。鸦片战争后,满清有识之士发起“洋务运动”,模仿西方船坚炮利,局面有了一定改观;后来,老太婆疯狂到向列强同时宣战,又被才几万人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仓皇出逃。
其次,工业国在经济上拥有碾压优势。上面“晚清GDP占全球近30%”的说法,表示怀疑的声音并不少。因为短短几十年后,几乎整个20世纪,中国的经济体量在世界上都排名极低、无足轻重。下图(来自网络)供参考:
图中清晰可见,红色部分从清末(1900年代附近)迅速收窄,直到1990年代都被挤压成几乎一条缝——仅占全球总量的5%左右。何以如此,仅仅因为军事落后?当然不是。背后的逻辑,正是工业国对农业国在经济上的降维打击!
继续看晚清。战争失败被迫全面开放通商后,来自欧洲的工业品,潮水般涌入中国市场。传统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虽因超级规模人口而体量庞大,但基本依靠人力的手工制品,平均成本、价格、质量,无法与大机器生产出来的商品相抗衡,纷纷被淘汰出局。剩下点农产品贸易交换,利润又少得可怜。于是,与全球其他殖民地一样,渐渐沦为原料出口地、国外商品倾销地,日渐衰败。
19世纪后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美国、德国兴起,电力、石油取代了传统能源,科技一日千里、创新层出不穷;彼时的大清、民国,虽然也建成了一些民族工业,但时局动荡、战火频仍,自身又非常弱小,很难与国外企业竞争,洋货充斥着整个市场。普通的火柴叫“洋火”,肥皂叫“洋皂”,洋灯、洋布、洋伞、洋油...本国生产制造能力如此低下,积贫积弱、没啥国际地位可言,也就顺理成章。
第三,工业化国家,在治理效率、动员能力、国民素质乃至文化软实力等多方面,都拥有明显优势。1895年“甲午海战”,搞了30多年洋务运动的大清,竟然惨败给蕞尔小邦日本,再次割地赔款,引发全民激愤与反思,也间接导致了16年后王朝覆亡。精英们反思的结果,是国家并非只缺“船坚炮利”,而在于更深层次的全面落后。确实,满清一直停留在表面模仿,购置些先进武器装点门面;与“明治维新”决心彻底学习列强,走工业化之路的日本相比,差距是全方位的。
一般来说,工业化与城市化、现代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与“一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比较分散、封闭的农业社会不同,工业化,意味着高度复杂、不断细分的产业链结构,动辄数以万计的众多企业同时开展机器化生产,势必带来大量人群聚集、分工协作,城市规模也随之十倍、百倍扩大。高度集约化的公共管理需求,催生了行政治理效率的提高。
而当工业经济创造财富,国家财力增强后,政府就有更多资源推进公共事业,比如推行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兴办公费医疗、强化社会保障,弘扬文化建设,提高凝聚力...总之,走上现代化道路。
三、工业化国家之难:屈指可数
说了这么多。那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算真正的“工业化国家”?很意外,答案并不统一,标准也很复杂。比较宽松的定义,指一个国家所有产业中,工业总产值(收入)所占的比重。比如超过全部总产值(收入)的60%,就可以称“完成工业化”;而更严格的定义,就还得看高端技术水平、产业链完整程度、城市化率甚至人文发展水平等,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比如“G7”,才能算。
比较一致的观点。世界上200多个国家,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的,非常少!一致公认的,包括:美、英、法、德、日、意、俄这7家。仔细端详一下,就会发现这个名单,正是当年“八国联军”中的七国;剩下那家是奥匈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解体了。百多年前的“世界列强”,当下仍是“老牌发达国家”,再次证明了工业化,对综合国力影响之深远!
第二层次得到认同的,一般还包括加拿大、中国、韩国、瑞士、瑞典、挪威、西班牙、捷克等;第三层次,大概也就荷兰、芬兰、以色列、新加坡这些小国了。
总之,就按比较宽泛的定义,照联合国贸发会的说法,称得上“工业国”的,大概也就20几个,不超过10%——难度之大,可见一斑!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业界公认,二战后才基本从零起步,建立起比较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只有韩国、中国两家;放眼整个工业化史,真正拥有比较独立、完整、比重协调的体系,对外依存度不太高的,全球可能唯有:美国、中国、英国3家!
问题来了。工业化有这么多好处,为何才这么几个国家实现了;新中国,又是怎么做到的呢?篇幅所限,今天先到这里,我们后续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