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县域经济的“最强者” “花落”长三角还是大湾区?

    作为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两个区域,在国内,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每一步发展都备受大家瞩目。

    最近,一份关于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排行“出炉”。虽说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榜单”“排名”“指数”有多个版本,但是这份由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与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2023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中的数据却是很有“看点”。

长三角“一骑绝尘” 大湾区让人“意外”?

    在这份报告中,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长三角区域的苏浙皖共有46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其中江苏最多有22个,浙江次之,为19个,安徽最少,仅有5个。长三角区域县市占到了百强县市总数的“半壁江山”。从数据上,长三角区域在这一榜单中可谓是“一骑绝尘”。而作为中国经济的另一块重要“版图”,大湾区在这份榜单中的表现却是很让人意外,只有1个县市入选。

    不过,这也倒不是说大湾区的经济实力不够,而是从这份表单中,我们可以“大胆猜测”出一些不一样的发展故事。

    长三角为何全国百强县市最多,更多的是区域经济历史的格局。得天独厚的农业基础、鳞次栉比的制造业、以及欣欣向荣的服务业,加上作为长江经济带龙头牵引和便利的内外贸易条件,长三角发展更充分的条件可谓是全国独树一帜。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个区域全国百强县市最多,毕竟,县市等县域经济体的发展已经在全国经济版图中处于“利好传导末梢”,在更为广袤的区域中,只有发展更充分,才有好带动、方便受益的县域经济体。

    这样一对比,相较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虽然也有“龙头带动效应”,但是受制于广东长久以来的发展不尽平衡困扰,即为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水平非常高,但非珠三角地区,特别是粤北和粤西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连累”了整个区域县域经济体从数量上“百花齐放”,也就没有了在此项数据上超越江苏和浙江的基础条件。

    这一点,在同时公布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排名中,就有体现。在这一数据上,广东的百强区数量明显多于百强县市,这才是当前广东的重磅“家底”,也说明了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成就。

“都市圈”强势带动 依然是县域经济体发展主方向

    在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名单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江苏昆山市、江苏江阴市、江苏张家港市、江苏常熟市、湖南长沙县、浙江慈溪市、江苏太仓市、福建晋江市、江苏宜兴市、浙江义乌市。明显可以看出,排位靠前的县市经济体,不少都在大都市圈的辐射范围中。

    从产业发展上看,都市圈的形成首先就可以促进县域经济体与都市圈核心城市形成产业协同。而更进一步,都市圈内以一体化为“棋眼”,不同经济体间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和资金等资源,从而降低县域经济的成本。由于城市间存在差异化的需求和资源优势,通过都市圈的市场整合,可以促进商品和服务的流通,从而增加县域经济的市场机会。而都市圈内集聚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可以带动县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同时,都市圈内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也可以向县域经济扩散,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这样的传导逻辑是否很“眼熟”?排名前四的江苏县市,是不是就“完整演绎”了这一传导过程?可见,未来继续依托都市圈的强势带动,依然将是县域经济体发展的主方向。

跳出排名看排名 非百强县市路在何方?

    榜单中继续可以看出,目前,北方的全国百强县市数量和排名都在被南方“超越碾压”,其中,排名最靠前的北方县市为山东龙口市(排名11),除了山东有1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市外,北方其他身份在这一榜单排名中,确实有点“乏善可陈”。

    如果说,近三十年就是南方超越北方的过程,北方百强县市数量明显少于南方是历史和结构的原因,大可不必大惊小怪。虽然这种认识在之前还可能有一定的接受度,但是放在都市圈带动县域经济,产业随着都市圈形成“版图化”,人口又随着产业走,在这一逻辑链条中,北方的压力可能真的不能再用一个历史结构原因就甩开了。

    这份榜单虽然只是县域经济的排名剖析,但是却可以看到未来全国产业、人口、技术、资金等诸多要素流动的“图景”。产业流失、人口流失、技术流失、资金流失,一层层传导才是北方经济最应该提防的重大“风险”,在这一点上,可能更要比一份排名,更应该引起重视。


    本文为粉丝天目山投稿,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