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儿科就诊量激增,共筑医疗健康防线

    最近,一则有关家长抱怨医院放号太多,孩子发烧候诊时间长的视频冲上热搜。视频矛盾点是医院放了1000个号,家长和孩子等了7小时,矛盾背后是病患数量激增下供需双方不平衡。

新媒体流量背后的反思

    视频流量引发了评论区上千条讨论,有人质疑医生看不完,也有人认为此举显示医院有仁心,医患关系在讨论中被不断刷新,另外一面,露营车搭配晾衣杆成为时下最流行“输液神器”,医院输液床位紧张,不少家长选择在室外空旷区输液。这也从侧面显示出三甲医院人流密集,容量有限。

    秋冬季节更替,气温变化起伏不定,本是呼吸道疾病多发季节。今年,支原体肺炎、甲流、乙流等各种病毒轮流刷屏,儿童因抵抗力较弱成为病毒主要攻击对象,各地儿科迎来就诊高峰,据新闻报道,北京儿童医院内科日均接诊患者超7000人,远超医院承载能力;浙大儿院暑期至今,日门诊量平均超过1.3万,八九月份以来,发热门诊人数远超历史同期。患者数量庞大,医生马不停蹄,医院拼尽全力,能看尽看,能治尽治,努力让更多患者享受到顶级医疗服务。

    数据背后,我们更应看到问题,首先是扎堆选择医疗机构,孩子发烧咳嗽都前往三甲医院,造成人流短期内快速聚集,出现最开始放出1000个号的情况,增加候诊时间;其次是儿科医生人员配备不足,这里重点关注每千名儿童拥有儿科执业(助理)医师数量,据报道,这个数据我国是0.92名,虽有较大改善,但对比美国等发达国家1.5名,有一定差距;再次是儿童和青少年参加锻炼时间和效果有待提升,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健康状况调查显示,具有理想体育锻炼水平的人群比例为10.94%,早在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报告显示:中国儿童和青少年运动不足比例在80%-89%之间,2022年世卫组织披露:五分之四的青少年运动量不足;最后是二级以下医疗机构宣传病毒防治意识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医疗水平有待加强。

科学处理用药、就医问题

    就医是重要的民生问题,青少年儿童就医更是关系千家万户利益,呼吸道疾病高发期,有些家庭会选择在家用药,但家庭寻医问药也存在问题,比如个人层面盲目囤药,从之前囤板蓝根到囤连花清瘟,从囤布洛芬到囤阿奇霉素,民众囤药无非是出于内心恐慌,寻求安全感。可药物不耐储存,久存还会影响药效。对此,相关部门应及时披露信息,确保药物供应量充足,通过医院官方自媒体、主流媒体主动宣传,普及药品常识,及时回答公众疑问,避免造成大规模恐慌。

    提到用药问题,网络上有儿科医生反映,相比于跟儿童交流困难,更难接受家长仅凭网络搜索或自媒体经验等途径了解知识,就对医生用药加以指点。大部分情况下,专业医生指导下用药是科学路径,避免部分药物产生耐药性,同时谨防多种药物相克带来不良后果,确有新闻报道,儿童感冒发烧混吃药物产生不良反应。因此,相关部门平时可以组织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社区,开展病毒防治知识普及和宣传,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医生作用,线上线下多渠道对青少年儿童用药进行科学指导,各大医院互联网平台宣传相关知识,并完善线上问诊和咨询通道。

    就医环境存在问题,各大医院附近交通拥堵,如遇传染病高发季,公共停车位资源更是紧张,医院门口车流排队。针对交通问题,除了扩建停车位场地等硬性基础建设外,也鼓励居民低碳出行,本地人自驾送医后也可返回,减少陪同人员和拥堵。非紧急发病家庭可选择绿色公交出行。医院可以简化本地患者就医模式,并成立志愿服务团队,引导外地就医患者挂号、就诊等流程,提升患者就医体验和效率。

    呼吸道疾病高发季,等待区人满为患,病人聚集加大病毒传播风险,为此,医院可推出自助扫码查看叫号功能,同步大屏数据,患者随时随地可从移动端看到实时叫号情况,分散人流量。另外,建议设立专门科室、开辟专属通道、改善诊疗流程,确保儿童得到及时治疗。比如浙大儿院发烧门诊将抽血化验流程前置,方便发烧患者自助取号化验,将等待化验和排号时间重叠,有利于减少候诊时间。

积极应对,不断完善

    儿科医院爆满,除了季节性原因,更长期性因素是儿科医生数量紧缺,供需不平衡。根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数据显示,目前儿科医生缺口多达8.6万名,已直逼十万大关,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占儿科医生总数的10.7%。看到这两组数据,相关部门应健全儿科医生培养体系,加强儿科医生培养,通过政策待遇来提高儿科医生职业获得感,政府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儿科发展,扩大儿童医院办医规模,从源头缓解儿科医生不足、医院容量有限问题。

    其次,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就医、疫苗,全链条、全覆盖、全程式改善就医体验,专家建议预防为主,说到预防,抵抗力较弱且有需求人群可以及时接种最新流感疫苗,绿色低碳出行戴好口罩。回到治疗,建立健全医疗就诊体系,比如实施分级诊疗,避免患者扎堆大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现象,从而带来就医环境差,就医拥挤等情况,建议症状较轻患儿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并提升基层卫生机构设备和医疗条件,比如输液、雾化等治疗和三甲医院无缝衔接。

    再次,青少年儿童要加强锻炼,保证每天运动时间,提升抵抗力,政府开放多类公共运动场馆和体育设施供市民使用,比如杭州亚运场馆逐步向公民开放,近年来,盘活城市“金边银角”,新建了上千片嵌入式体育场。最便捷的小区也可以按情况开设室内运动场地,目前小区室外运动场地基本都有运动器材,阴雨天或寒冷天,室内运动更合适。建议学校设立运动加分机制,比如另设课外运动科目,通过课余时间运动给体育加分,督促青少年保质保量完成运动。

    最后,看似医疗问题,背后实际还涉及到社会层面诸多问题,孩子上学面临交叉感染风险,请假在家又会缺课,建议学校开展线上线下同步授课,并有回放功能,便于请假孩子及时按需补课。学习管住了,生活也得有人管,这对双职工家庭来说又是挑战,目前来看,在职家长育儿假只限3周岁以下婴幼儿,对于3周岁以上孩子,家长请假存在不便之处,建议政府和用人单位建立合理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酌情设置弹性空间,明确休假期间职工薪资待遇及具体休假方式,并通过规范性文件将其固化,使其具有法律效力和约束力,比如以居家办公形式兼顾工作和家庭,达到双向平衡。

    总体而言,看似儿科就诊量激增问题,实则考验政府、社会、医院、家庭等诸多层面承载能力和协同应对能力,只有多方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才能逐步实现和谐社会健康有序发展。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方颖,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