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拿破仑的贸易战 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去年底,好莱坞传记史诗级大片《拿破仑》在全球上映,票房大卖,备受欢迎。观众们得以再一次,回顾不世出的军事天才、法国皇帝英雄传奇的一生。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位身高不满1.7米,家世平平的小个子,从默默无闻的普通士兵白手起家,在法国大革命背景下脱颖而出,率领法军20年间连续5次击败强大的欧洲反法同盟,保卫了大革命成果;挥师远征埃及、扫平意大利、打服普鲁士、灭亡神圣罗马帝国,征服了英国以外的整个欧洲。以无可争议的实力,拒绝教会加冕,亲手为自己和皇后戴上皇冠。法国革命的胜利、民族意识的觉醒,激励了欧洲乃至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封建君主制渐次退出舞台。如此励志的故事,使人荡气回肠。

    当然,他最后还是失败了。从第6次对反法同盟战争失利、流放意大利厄尔马岛开始;到成功出逃并复辟皇位,继而第7次对反法同盟滑铁卢战役惨败、再次流放大西洋圣赫勒拿岛,拿破仑终于没能延续以往的辉煌,被困孤岛、郁郁而终。然而他那些英雄事迹,不仅法国人刻骨铭心,引为法兰西的无上荣光;也成功载入史册,供无数后人凭吊瞻仰。

    历史小白可能有个疑问:拿破仑既然能连续五次击败反法同盟,为什么后两次又连续失败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表面上看,答案很清楚:俄法战争惨败。

    俄法战争

    沧海横流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文学作品。俄罗斯文学,正是如此。所谓的“战斗民族”,这个国家几百年来,对外有数不清的野蛮征服、掠夺杀戳,也经历过多次残酷入侵、卫国血战。比如,《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静静的顿河》等名著,背景是二战;《日瓦戈医生》,背景是一战、二月与十月革命; 而托尔斯泰的不朽名著《战争与和平》,背景就是这次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俄法战争。

    1812年6月,拿破仑集结大军60万,迅速渡过涅曼河,对沙俄不宣而战。军队分为三路,中路由其亲自指挥,开始对这块土地的征服之旅。20年来,法国军队横扫欧洲大陆,从无败绩;这次不仅皇帝御驾亲征,还集结了普鲁士、奥地利的部分军队,各方面都做了充分准备,可谓志在必得。反观俄军在西部边境的部署,只有20几万人,装备也相对比较落后。

    不出拿破仑所料,战斗伊始,俄军几乎是一溃千里,根本无法与强大的法军抗衡。然而,随着战争走向深入,俄罗期国土广袤、拥有巨大战略纵深的特点,渐渐显露无遗。法军由于补给线太长、后勤供给很难跟上,军队缺吃少穿,士气开始低落,纪律越来越涣散,往往打下一个地方后就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也激起了民众的广泛愤怒与仇视。

    战事持续到8月底,百战名将库图佐夫就任俄军总司令。他审时度势,不与法军正面硬刚,采取且战且退、坚壁清野的战略,保存实力,死死拖住法国人。这以后,法军甚至一度攻占了莫斯科,但只得到一片火海后烧成废墟的空城。这时已进入9月中旬,拿破仑感觉不妙,试图与沙皇谈判停战;但俄国人死活不答应。10月份以后寒冷的冬季来临,法国士兵在刺骨的寒风中苦不堪言,成群结队开小差逃走。拿破仑无奈下令撤退,想回到更加温暖的南方休整,可谈何容易!俄军主力紧紧跟随,先是小规模骚扰,找准时机就组织大规模反攻;地方上民众也积极响应,配合正规军狠狠打击侵略者。

    可怜的法军此时斗志丧失殆尽,在撤出俄国的过程中,先后遭遇了几次大规模歼灭战,成建制地被消灭。拿破仑本人都险些被俘、率零星残部于12月狼狈逃回法国,而大部分军队几被全歼——俄法战争中,法国共损失了57万人,丧失了所有骑兵和几乎全部炮兵!实力遭受重创,短期再难恢复。

    这就可以理解。1813年初,欧洲以英国为首,马上纠结俄罗斯、瑞典、西班牙等国组建“第6次反法同盟”,再次围攻法国;拿破仑仓促间招募新军,以惊人的军事才华苦苦支撑;终因缺乏足够的骑兵、炮兵而失利,宣布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就此终结。

    远征俄罗斯的背后:贸易封锁与反封锁

    这样看来,拿破仑一生命运的拐点,就出在远征俄罗斯上(日后的希特勒,如出一辙)。如果没有1812下半年的惨重损失,当时如日中天的法国,应该还将称霸欧洲很长时间。可问题来了:以拿破仑的军事眼光和判断能力,干嘛非得惹那个貌似不强,但地理气候特殊、极难征服的巨人呢?

    关于这个尖锐的问题,迄今都众说纷纭。有说拿破仑野心作祟、固执个性使然的;有说因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断然拒绝拿破仑和亲、将妹妹嫁给德国公爵,触犯了法国皇帝尊严,不打不行的;托尔斯泰在巨著《战争与和平》中,更有“宿命论”的观点。出人意料,迄今比较公认的是:这场战争,竟然还与一场贸易封锁有关。要说清楚这事儿,又得回到英法的百年恩怨来。

    话说英法这对邻居,相互只隔着浅浅的海峡。历史上,它们就象猫和狗一样长期争斗不休,恩怨纠缠,剪不断、理还乱。长话短说,自拿破仑崛起之后,整个欧洲大陆都匍匐在小个子面前颤抖,唯独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傲然屹立。要知道,这时的英国工业革命已然兴起,国力一日千里;棉纱等各类廉价工业品畅销海外,拥有广大的殖民地,岂能臣服于宿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彼时,拿破仑打遍欧洲大陆无敌手,但有个缺陷:海军力量不行。1805年英法特拉法尔加海战,法国联合舰队遭受重创,跨海征英计划从此搁浅。拿破仑无计可施,一怒之下祭出大杀器:海洋封锁!1806年,他在柏林向全欧洲宣布皇帝敕令:“不列颠群岛处于封锁处态,与之任何贸易、任何往来一概禁止”。

    从逻辑上说,拿破仑这样做可以理解。英国本土只有几个岛、弹丸之地;人口不足两千万,陆军常备军30万人左右。而法国当时几乎掌控了整个欧洲大陆,人口2亿人;光法国自身就2750万人,陆军常备军接近60万,百战雄师、士气旺盛。英国最大的底牌,其实是发达的工业经济、强劲的出口能力!(当然还有皇家海军,海上无敌)但英国殖民地虽广,最重要的出口对象,仍然在欧洲大陆——当时全球最富庶,消费能力也最强。如果利用军事霸权实施封锁,让欧洲主要国家都不从英国进口,那英国的经济势必遭受致命打击;持续一段时间,也许就不战自溃了。法国还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力争经济也赶超英国。这就是拿破仑的如意算盘,后人评价为“最强陆权与最强海权之争”。

    最终结果如何呢?非常遗憾。贸易受益方,永远是双向的。这项蛮横的敕令固然封锁了英国,其实也封锁了欧洲大陆!它实施初期确实让英国出口骤降、经济遭受严重冲击,却也给各国包括法国经济带‎来了恶果。1810年中,法国内政部‎长给拿破仑的一份报告披露:近年来咖啡价格上涨了4倍,糖上涨5倍,胡椒等香料上涨6倍,棉花上涨3倍......其他国家也苦不堪言,尤其是俄国:波罗的海贸易占其外贸总额三分之二,英国是最主要的贸易对手之一。参加封锁后‎,其贸易数据严重衰落:波罗的海各港口,年均进出港船数缩减了8倍,年进出口贸易额缩减5.5倍….每年财政赤字都面临巨大亏空,越来越难以为继。而对这种危局,俄国当然就选择抵制“封锁令”,起先是隐蔽的,后来干脆采取公开行动。

    1810年底,俄国以放宽中立贸易为名,向殖民地(主要为英属殖民地)商品敞开大门。事实上来自英国的商品大量涌入俄国,再从俄国转运到西欧各国。这样下去,拿破仑苦心经营数年的“大陆封锁令”就将形同虚设,这实在无法容忍。他认为,“俄国是英国的最后手段。和平与否得在俄国决定”,从而下定决心攻俄制英,确保封锁存续。当然征俄惨败后,封锁令就彻底破产了。

    启示

    今天,我们检讨这一段历史,不禁感慨唏嘘。拿破仑这位不世出的天才,军事能力固然出类拔萃,仍无法对抗客观经济规律。他一生的转折,与其简单说是征俄失败,不如说与发动了一场错误的贸易战有关。当年的英国率先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之高、产品竞争力之强,全球无出其右;强大的武力可以限制很多东西,终究无法长期限制互惠互利的贸易冲动。

    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全球地缘政治博弈,各国经济、军事、外交、科技各种交锋,依旧错综复杂。拥有军事霸权的强悍势力,仍然认为凭借强权、拉帮结派搞贸易封锁,就能达到目的。被封锁国短期出口数据滑坡,各类自媒体便阵脚大乱、哀声一片……其实。都不妨回过头来,看看19世纪初欧洲发生的故事。篇幅所限,关于出口那些事儿,我们下回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