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铁路公共交通应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火车是最接地气的交通方式,车站承载着离别与相聚,月台记载了欢笑和泪花,随着时代变迁、技术更新,火车从蒸汽机车时期、内燃机车时期、电力机车时期,迈向现在的高速列车时期。

    铁路作为公共交通,相比于公路交通没有堵车等困扰,相比于航空交通性价比更高,因此,选择铁路出行的旅客日渐增多。铁路交通重要性日渐突出,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铁路完成旅客发送量36.8亿人次,高峰日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

    近期,有关火车的新闻不断,前有下铺“卧铺挂帘”引发的公共空间和隐私空间之争,后有高铁涨价引来热议,还有列车座位上以清洁袋为载体的文字“漂流瓶”,以及匈塞铁路等中国援建的国际化铁路开通运行。本期微评就来讲讲铁路公共交通那些事儿。

高铁票涨价

    近日,铁路12306官方网站发布了多条动车组票价优化调整公告,而此次四条线路的票价上浮幅度达19%-20%。此次调价涉及到的多为热门线路,且是近年来调整力度较大的一次。此公告一出,网友们就展开了热烈评论,有网友认为,节假日能抢到高铁票就不错了,而且相比于飞机,高铁依旧方便实惠。也就是说目前高铁市场是供不应求,按市场规律,理应调价上涨。

    说起高铁涨价,这并非首次,自从2016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铁路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情况自主制定高铁票价,有涨价也有降价,灵活有序。2020年5月1日实施的新版《中央定价目录》中,进一步明确了铁路对于动车组列车的自主定价权。也就是说高铁涨价合法又合理,那么涨价的理由如果只是降低成本,那公众不一定会买单。毕竟按市场规律,一分价钱一分货,价格提高了,相应的商品或服务质量也应有所提升。

    回到高铁本身,它属于公共交通,是一种公共服务产品,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也就是说带有公益属性,不能仅看市场规律。所以就有网友对高铁票涨价进行质疑,毕竟一段时间以来,高铁购票“买长乘短”、用餐贵等问题频频遭到吐槽。还有最近上热搜的“高铁上有2元矿泉水”,从侧面反映出铁路方面应为乘客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商品选择,普惠商品也应作为满足公众基本需求的标配。

    好在,高铁方面也在不断细化服务,比如近期出现“静音车厢”、“遛娃车厢”等车厢,以及座位扶手上的订餐购物二维码都在回应公众提出的需求。后续,随着价格上涨,车厢适老化改造,座位等硬件设备更新等服务工作也应提上议程,让乘客享受到涨价的实质性好处。

火车“卧铺挂帘”

    除了高铁涨价饱受热议,火车车厢也因为“老人吐槽年轻人在卧铺下铺挂帘子”而成为舆论热点,也就是说,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边界在哪里?火车作为公共交通,按理应当保障所有乘客的合理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乘客在购买车票时,就和承运人,即铁路公司之间建立了合同关系。车票上明确标注旅客乘车信息,这是对乘客在列车上拥有特定铺位使用权的确认。众所周知,火车不同铺位价格不同,下铺价格最贵,上铺最便宜,享受服务也不同,也就是说乘客在购票时就已默认价格所包含的服务。以前,乘客可能通过友好协商,得以借坐在下铺,但这不代表理所应该,因为火车车厢靠窗也有少量座位,方便非下铺乘客就坐。而对于“挂帘”,中国铁路12306方面回应,没有明确规定不能使用围挡。只要不影响其他乘客,主要是不能遮挡上下铺楼梯。

    这么看来,卧铺挂帘也无可厚非。反而是铁路部门作为公共服务主体应该反思,现行情况下的座位设置是否合理,可否优化提升?另外,购票说明上应该写清注意事项,或者系统自动为老年人选择下铺。说起火车车厢位置引发的问题,时常有外座乘客不给内座让行、孩子吵闹影响乘客、无票占座等新闻发生,往小了说,这是乘客自身文明素养问题,往大了说,涉及到车厢设计不够人性化,间距偏窄,车厢智能化有待提升等公共服务问题。对此,一方面,车厢广播是否可以播报有序礼让、文明乘车等提示语,另一方面车厢是否也可以设置“爱心专座”,照顾特殊群体需求。

    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可以通过互联网转化,比如最近火出圈的高铁“漂流瓶”,乘客写下所思所想和美好祝福,通过“清洁袋”这个载体,传递给下一位乘客。接收到祝福的乘客在社交平台上晒出这份惊喜,将私人空间转变成公共空间的同时,也将这份美好无限倍放大。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也是一种车厢软文化的体现。

铁路造到了全世界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每个国家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基础,频密的经贸往来需要基础交通的支持。高铁技术、建设和服务作为中国出口产品的名片之一,正在东南亚地区展现身手,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2015年匈塞铁路改造升级项目正式启动,2016年中老昆万铁路举行全线开工仪式,2018年雅万高速铁路全面开工。也就是说,中国协助各国,相继开通各线铁路,将沿线各国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高铁建设不仅缩短了沿线地区居民出行时间,降低了出行成本,也为地区经济发展提速,带动各国各地区贸易往来,促进贸易额增长。比如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匈塞铁路通车后,2022年中塞双边贸易额35.5亿美元、同比增长10.1%。按照匈方统计,2023年中匈两国双边贸易额超过130亿美元。中老昆万铁路通车后,2022年中老铁路累计实现14.41亿美元的进出口总额。雅万高速铁路通车后,2022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达1494亿美元。

    高铁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促使人员、物资和信息在不同地区间的流动更加便捷高效,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旅游、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业,同时也为沿线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比如中老铁路开行以来,在物流、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间接增加了就业岗位10万余个,截至2023年5月,雅万高铁项目已吸收印尼当地5.1万人次就业。不过,铁路走向世界也要入乡随俗,比如匈塞铁路,中国必须按欧盟标准建设。

    总的来说,高铁、火车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应将乘客需求放在首位,走向世界后,更应该兼顾各国不同的情况,发挥中国铁路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