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夜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

    夏季正值“夜经济”旺季,气温上升带动夜经济市场升温。据报道,入夏以来,全国各地都在抓住时机,结合各自特色,拓展夜间夏日消费新场景,赋能地域经济发展。本期微评就来讲讲,夜经济市场应该如何正确打开。

什么是夜经济?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夜经济,顾名思义就是夜间的市场经济,它并不是现代社会特有产物,早在古代就已有雏形,称为“夜市”,据史学家研究和文献记载,夜市在汉代萌芽,唐代进入发展期,遗憾的是当时实行宵禁制度,严格管制夜晚贸易活动,直到宋代解除“禁市令”,夜市发展成熟,促进并繁荣经济,到元明清时期,夜市发展时兴时衰,波动主要和对外贸易活跃度以及宵禁制度有关。

    夜经济不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模式,世界各国都在发展,比如纽约夜经济多元有活力,大曼彻斯特艺术有文化,悉尼现代化且密度高等。发达的夜经济需要规范管理,比如伦敦、巴黎等国家在顶层设计上设置“夜间市长”“夜生活办公室”等职位和机构,解决夜间市场出现的问题。此外,公共空间上规划建设夜间经济集聚区,利用博物馆等公共场馆,开展夜间活动;企业支持上设立夜间企业区试点,建立“晚营业基金”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多管齐下促进夜经济有序发展。

    夜经济形式丰富,其中城市和古村古镇的夜市因兼具购物、美食、娱乐功能最为常见,商业综合体因其多元化消费场景吸引大批顾客,根据《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中国大型购物中心每天18时至22时消费额超过全天的一半。户外夜间灯光秀、大型实景演出、夜间邮轮等消费元素成为城市经济发达,开放有活力的标志;文化场馆的夜场、24小时网红书店是城市文化在夜间的传播;还有各类场馆内演唱会、草地音乐会等带来动感旋律,成为年轻人放松休闲新选择。《中国城市夜经济活力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夜”市场规模达1.57万亿元。

谁在打造夜经济?

    夜经济是衡量城市活力和居民幸福度的重要指标。数据显示,2023年夜间消费最活跃的十座城市是:成都、北京、上海、重庆、杭州、深圳、长沙、郑州、武汉、广州。这些城市都拥有经济发达、人口密度高、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高、城市交通便捷、公共设施完善等共性,年轻人是主要消费群体,90后和00后尤为活跃。也就是说经济靠前的城市都在打造夜间市场,努力挤进这个接地气的赛道。

    谁在打造夜经济市场?自上而下,顶层设计层面是政策推动,比如近期印发《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明确提出,引导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创新发展。在国家“月光经济”、“地摊经济”政策春风下,各地相继出台有关推动夜间消费供应和消费需求增长的政策文件,为夜间市场发展指明方向,为夜市经营者提供权威性的行动指南。

    人民群众层面,实体经营者、活动组织方、媒体传播者都在推广市场,美食摊位、文创工艺、演艺活动都是夜经济重要元素,比如长沙夜间经济从业者超过百万人。主流媒体宣传大型活动,自媒体运营者发布短视频,打造网红打卡地,引流量增人气。

    现场工作人员以及安保、清洁等配套服务人员是有力补充,换句话说,夜经济催生出更多就业岗位。此外,演唱会、音乐会等大型文艺活动也促进产业链延伸,如智能照明、安防监控、在线支付等应用,为上下游产业带来发展机遇。

    当然,最后买单的是消费者,白天忙于工作的上班族下班后通过消费放松压力;烈日炎炎下,外地游客也会选择傍晚时分行动,欣赏落日美景,同时感受一座城市绚丽多彩的夜间文化。从某种程度上,夜间消费是不断积压的日间市场的充分释放。

夜经济可持续发展

    夜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比如产业单一,缺少聚集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产品的夜间经济综合体;城市环境、交通拥堵、饮食卫生等城市治理能力有待提升;自媒体宣传存在片面性,只注重人流量可能会误导消费者,导致一哄而上拥堵场面,还会给“黄牛”们留有票务操作空间。

    夜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多层面发力。政府通过资金扶持和政策鼓励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建设,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构建聚集夜间观光、购物、餐饮、娱乐、文创、演艺等消费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夜间文旅消费模式,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创新做法树典型,打造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媒体宣传来引导消费者参与夜间经济活动。比如长沙5大“夜市”入选夜间消费聚集示范区,广东首批推出15个片区作为夜市先行区。另外杭州老牌武林夜市、新起的浙农·东巢艺术公园“落日夜市”,文三数字生活街区“沉浸式体验”等“夜态”成为媒体报道的典型。

    注重合理规划和布局,通过精细化的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建立全服务保障机制,提升夜间经济服务质量和效率,比如采取措施监管美食摊位的饮食卫生,保障聚集区消费人群人身安全等。加强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和投入,包括亮化工程、停车场建设等方面,营造良好的夜间消费环境。完善多主体管理制度,鼓励各地成立夜间经济发展联合会等组织,打造跨界联动、资源汇聚的平台,赋能夜间经济。

    最后,相关部门和经营主体虽不用实行古代的宵禁制度,但也要合理设定夜经济的起止时间,引导民众适度娱乐消费,一方面便于城市管理,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夜经济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市容与繁荣相伴,烟火与文明共存,发展与安全并重,政府相关部门、市场经营者、消费者等多方协同合作,围绕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宗旨,以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为目标,才是夜经济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