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杭州都市圈的“短板”与“野望”

    从城镇化到城市化,从城市化再到都市圈发展,浙江每一轮发展重点的变化,都决定了未来大多数的生活。

杭州都市圈:由大变小?

    浙江城市化的繁荣,以县域经济为先导的带动作用明显,相较于大多数国内经济大省追求城市化不同,浙江最初的城市化历程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上,别看就是一字之差,这背后是区域经济的基础所致。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民营和县域经济是浙江发展过程中两个响当当的“角色”。发端于县域甚至乡镇的民营企业,在浙江既创造了财富,又延伸出产业链,更吸纳了就业人口,从而发展起了富裕的县域经济。

    彼时,浙江把城市化的重点放在城镇化上,一来是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的顺势而为,二来也是为了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做大经济发展的蛋糕。基础牢固之后,浙江继而才将发展重点从城镇化转向城市化,而在这一过程中,浙江的主要城市也开启了快速扩张的步伐。

    放眼全球,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新的需求就会应运而生,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就成了大多数制造业发达、人口密度高、产业链优势足国家的首选。

    都市圈在浙江怎么发展?如何落地?以杭州都市圈为例,就已经走了近20年的历程。

    2007年5月,杭州都市经济圈第一次市长联席会议召开,标志着杭州都市圈正式启动建设,最初只有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四个城市,大家习惯称之为“杭嘉湖绍”;历经11年发展,2018年10月,杭州都市圈迎来升级,浙江省衢州市、安徽省黄山市加入杭州都市圈,成员也变成了“杭嘉湖绍衢黄”……

    都市圈范围越来越大?有时候也未必就是一件好事。如此庞大的都市圈规划真的能实现同城化这一基础目标吗?这一点是要打问号的。

    终于,就在今年3月,国家层面核准的杭州都市圈规划正式对外漏出“真容”。杭州都市圈在行政区划上,并不包括之前已经加入都市圈的衢州市和黄山市,只保留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和绍兴市。并且在杭嘉湖绍四地内部,也不是全部纳入杭州都市圈,主要包括杭州市11个区(县)和嘉兴、湖州、绍兴各4个区(县),共计23个县级行政区,总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杭州都市圈:“瘦身”的标准是什么?

    从杭州都市圈的规划范围看,基本这2.2万平方公里就是以杭州为中心辐射半径80公里左右。无独有偶,2023年,是国家级都市圈快速扩容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先后有沈阳、杭州、郑州、广州、深圳、青岛和济南等7个都市圈获批。而从整体来看,这些获批的都市圈基本都对最初设定的规划范围进行了缩减,以“1小时通勤”为半径,面积都在2万平方公里左右。

    为何会有“1小时通勤”的硬指标?从通勤的角度看,如果在都市圈内地铁的时速一般就控制在80公里,或者说超过“1小时的通勤”都市圈内生活工作就不是很方便了。当然,这只是根据通勤时间的一种揣测,未来更加便捷的交通模式出现后,通勤效率也必将提高,一旦提高了,只要满足大多数都市圈内生活群体的需求,想必就不会有80公里这一限制。

杭州都市圈: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相较于宏大的规划,同城化当然是都市圈内生活市民的一个切身感受,但以同城化为基础指标发展的都市圈,实则不会止步于同城化。

    都市圈发展模式之所以存在,本质上就是为了适应现代化产业发展的需求。在都市圈内,产业在哪里,人口就在哪里,产业流动方向也必将是人口流动的方向,在这种流动中,新的产业链会形成,新的产业协作模式会确立。

    这也就决定了各城市在都市圈内的发展定位,而这些定位集合而成就是未来都市圈在全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工作都将在这一“指挥棒”下决定。

    不过目前来看,杭州都市圈的发展还处在起步的阶段,其内部产业协同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与优势,尤其是相较于深圳等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的科技创新短板很明显。既然未来杭州都市圈都是“一座城”,那么这座城的突围就在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