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性政策应尽快退出,城市管理中,一限了之的政策必将加速退出历史舞台。
车牌摇号的来龙去脉
2014年,杭州发布“限牌令”,成为国内第六个限牌城市,通过竞价获取车牌成为市民拿到新增牌照方式,从而备受争议。此后,之前“一刀切”的限牌政策排除了杭州城区外的市县,2015年临安、桐庐、淳安、建德四地市民单独摇号,不与庞大的主城区市民“竞价卷车牌”。
从2014年到现在,杭州车牌摇号已经走过十年。看起来通过摇号获得新增小客车的车牌,很公平,但是这一限制政策不仅加重了市民购车的成本,还引发了久摇不中市民的广泛抱怨。不管是之后的久摇不中优待还是区域车牌申请,都是对这种限制政策的“打补丁”。
车牌摇号政策制定的初衷是为了缓解交通拥堵?也就是实现车辆数与道路承载能力的最佳匹配,以达到让市民出行更加便捷顺畅的目标。但是,压缩需求就能解决供给端不足的问题吗?答案是否定的。
车多路少?还是车少路多?
市轨道交通仅有66公里,现如今是516公里、快速路通车里程已经接近了500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骨架和城市道路网的密度都已明显提升,市区内的传统堵点主要原因大多也在交通组织的空间限制。并且,根据既有规划,杭州城市轨道交通的外联内通还会继续向前发展,未来运营里程继续突破的脚步短期内并不会停止。车多路少在杭州不会再出现,反而是路多车少的局面很有可能在未来成为常态。
8月25日,杭州发布新的优化小客车调控政策,措施将于2024年8月28日正式实施。
根据通告,个人和单位申请区域指标不再受到资格条件及数量的限制;对于个人名下第二辆及以上的“浙A号牌”小客车或已达到报废标准的小客车,在完成相应的转让登记、迁出本市的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后,车主也可申请更新指标;增设了“直系血亲”类其他指标,今后市民若想将其名下的“浙A号牌”小客车转让给直系亲属,只需提供有效证明材料即可直接申领该类指标;对于长期参与小客车增量指标摇号而未中的市民,新政放宽了申请条件,只要累计参加摇号达到48次及以上,并符合本市增量指标申请资格条件的个人,即可申请“久摇不中”类其他指标;此外,杭州市还将取消小客车增量指标竞价的1万元保留价,但其他竞价规则仍维持不变。
车牌摇号等限制性政策必将退出历史舞台
关系到市民切身利益的政策,采用限制的办法,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但是这些政策真的达到了平衡需求的目的吗?至少从杭州限牌十年走过的历程来看,真正解决问题的从来不是限制性政策,而是真正花大力气进行公共建设“补短板”,更直白来说,杭州车更多了,但是路也更多了,轨道交通也更多了,车辆的增加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
回头看这十年的历程,从最初的“一刀切”,再到后面的“打补丁”,到如今的逐步退出,杭州限牌令在如今不妨可以再往前迈一步,那就是抓紧废止!毕竟,从刺激消费的角度讲,既然可以补贴购车,为何还在车牌竞拍上“卡脖子”呢?而从更长远的交通发展规律来看,私人小客车在未来大概率将被更加便捷的交通方式取代,甚至小客车的城市运营模式也会出现在大家生活中,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环,采用定制公交化通行。
限牌令退出历史舞台将是必然趋势,在这一点上杭州不妨大胆“向前一步”,应废尽废,该改则改,车牌指标不再做任何限制,回归到大多数城市的正常状态。
除了限牌令,目前,在城市治理过程中,出于限制需求考虑制定的政策,也更加应该考虑该尽快退出,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市民生产生活的成本,这不仅仅是刺激消费的“应急之举”,更应该成为城市治理中提供公共服务的基本理念:摈弃需求端限制的老思路,以加大有效供应,破解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从制度层面降低社会成本,形成良性循环。
说一千道一万,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何必在管理中非要代替“脚的感受”去“穿鞋戴帽”呢?这不仅是对社会信心的一种打压,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与千万市民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