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一家媒体发表的一篇有关当前幼儿园普遍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的文章,引发广大网友热议。有幼师说,作为幼师,盼望社会关注幼教怪象,早期教育回归正常;有家长说,幼儿园作业限制家长和孩子业余时间,对即将入园的孩子表示担忧。
幼儿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幼教是孩子学习路上的启蒙老师,本期微评就来讲讲幼儿园里的形式化,探讨早期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频的活动为谁做
孩子刚入小班,就面临教师节、国庆节、秋收节、重阳节、户外秋游等各项活动,以及布置教室植物角、活动空间材料准备等事宜,还有家长会。期间,家长需要配合老师准备各类物资。那么,这些活动是为孩子而做,还是配合教师业绩考核,满足幼儿园评比要求?
首先,活动频率是否按年级区分?很明显,幼儿园大班孩子要跟小学接轨,各项要求也会提高。小班孩子,以9月1日为分界线,年龄差可达一年,小班里生日靠近分界线的孩子,可能还无法实现生活自理,就要面对老师组织的各项活动,显然欠缺合理性,这部分孩子可以说是托班的延伸,引导他们养成良好习惯,逐步实现生活自理更加重要。等到中班和大班再逐步参与各项活动。
其次,活动到底为谁而做?也就是教师设计的每一项活动,孩子扮演了什么角色?从传统意义来看,教师忙活多天呈现的成果,孩子反而是看热闹的人。频繁的活动也让师资配比失去平衡,原本3位老师的工作量压在2位老师身上,确实力不从心。还有广受吐槽的幼儿园环创工作,通俗点说就是布置环境,让幼儿感受学习氛围。但幼儿可能只专注自己动手的体验,这样的环创也是一项形式工作。另外,家长会变成幼教对家长的教育会,普及早期教育内容,涉及到孩子的就一小段视频和几张照片。幼师发挥教育职能,滔滔不绝讲授知识无可厚非,但家长更想听的是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
最后,幼儿园其实算不上真正的教育,顶多就是让孩子对学习和集体生活有初步了解,同时通过幼儿教育让孩子明辨是非。所以过多的成人化活动反而会占据孩子的时间,达不到教育目的。近日实施的新版《天津市幼儿园保教质量规范》也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核心地位,鼓励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探索未知。
关爱应该大于形式
幼儿园的灵魂是什么?不是硬件有多贵,而是幼师有师德,懂孩子心理。幼儿园老师应具备哪些特质?耐心、爱心是必备,当然,孩子犯错时也要严肃指出,但惩罚不是目的,关爱才是。
事实上,教师照护、教育幼儿过程中会引发各种问题,比如有些教师刚带完大班,再回到小班,可能会欠缺耐心,毕竟不同年龄的孩子有差距,特别在自理能力和配合度上。也会有教师控制不好情绪,对不服从的幼儿发脾气。还有教师习惯全程把握节奏,没给幼儿留下足够的自我支配时间和空间。此处,加强幼师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不过分主导幼儿,充分彰显尊重和平等。
另外,每个孩子特点不同,优势也不一样,比如内向孩子不爱表达,外向孩子可能会调皮捣蛋。教师不能以单项尺度衡量孩子,而是要因材施教,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真正让他们爱上幼儿园。
孩子刚入学幼儿园的前两周,家长可能会收到教师发来的动态,即孩子照片再加上一段评语,组成一条班级圈,以此反馈孩子当天在园情况。但因为有模版,每天内容都大同小异。既然有这个形式,不如来点干货,仔细观察并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惊喜瞬间,每日进步和不足都有所展现,并留下希望家长配合的具体措施。
此外,教学培训、迎接检查等额外工作也是压在幼教头顶的大山。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外的工作,特别是活动前的准备工作,都会有加班赶工的经历。所以,关爱不应只对孩子,对幼师也一样。幼儿园应关爱老师,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工程,并对教师身心健康提供必要支持。
为幼教发展加点干货
幼教对自身的职业认同感低,很多人都将幼教工作等同于服务业,对幼儿教师的定位更偏向于生活管理员,而非教育者。这也导致幼教群体在看护和教育之间难以寻找平衡点。
确实,如果将托班,甚至是乳儿班都纳入学前教育,那幼教的定位不只是启蒙老师,更兼具生活照料的角色。比如浙江省温州市公立幼儿园推行的“乳儿班”,入学对象是几个月大的婴幼儿。托育一体化,将照护和教育融合在一起,对幼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为幼教发展加点干货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首先相关部门可以建立多元化评估指标,比如侧重学生表现等教育效果,而非形式主义指标,加强监管并正向引导社会舆论。完善幼师薪酬制度,以及职称评聘标准和表彰奖励机制,鼓励幼师用心育娃。
其次,幼儿园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鼓励小班化教学,为教师减轻负担,同时鼓励教育创新,比如开展特色课程来提高教育趣味性。再次,支持教师多元化发展,提供职业晋升渠道。最后,加强家校合作与沟通,除了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设立学校开放日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实地体验。
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曾经说过:“教育之道无他,唯爱与榜样而已。”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幼师专注于孩子,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多点干货,少些形式,让幼儿托育供需方双向奔赴,真正实现“幼有善育”,促进幼教事业可持续发展。
本文作者为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方颖,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