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苦“预付费”久矣。很多消费者都遇到过预付费店家跑路的情形,大部分情况下,消费者无法拿到剩余的费用而且维权无门,这其中不乏职业闭店人的身影。近期,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北京市公安局经侦总队通报了通报了打击“职业闭店人”的全国首案,这表明对“职业闭店人”可以依据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治理和制裁,对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职业闭店人成为行业毒瘤
预付费是一种基于信任的商业模式。对于很多初创企业而言,预付费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起步阶段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锁定客户,增加客户粘性,消费者也通常会因为优惠活动而选择预付费。在互相信任基础下,消费者可以获得切实的优惠,企业也建立了发展的基础。
但近几年,各种机构跑路的事件不绝于耳,尤其是一些知名连锁企业的突然闭店,让消费者大呼上当。在社交平台上,诸如“下午还在上课,晚上就关门”“缴费上万元,半个月后机构跑路”“完全找不到人”等投诉随处可见。除了一些企业经营不善的问题外,近些年越来越多”职业闭店人”的出现,更让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
职业闭店人,就是帮助经营不善的公司策划关店和退出市场,同时接手处理后续的维权问题,按照债务比例收费。理论上这是一个帮助企业在倒闭之时减少各方损失、解决问题的行业,但如果闭店是恶意为之,涉嫌诈骗的并不在少数。
各类教培机构、美容美发、健身房等存在预付款、会员充值模式的商业形态成为“职业闭店”的重灾区。一般机构倒闭后消费者通过民事诉讼难以追究其法律责任,诉讼耗时耗力,被骗的消费者大多是自认倒霉,而店家转头可以换个马甲继续经营。这给了职业闭店人们生存的空间。
据媒体报道,职业闭店商业模式背后,起码有一个专业的运营团队、律师团队、财务团队甚至技术团队在支持,他们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等行为钻法律的空子摆脱自己的责任,将近乎于诈骗的“恶意闭店”变成经济纠纷。职业闭店成为了一种成熟的产业链,这不是很荒诞吗?
大家对于预付费模式越来越谨慎,一听需要提前付一大笔费用,就会本能抗拒。这种商业气氛,对步履维艰的营商环境是雪上加霜,对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造成了更深层次的打击。
多方协作打击“职业闭店人”
在打击“职业闭店人”全国首案中,北京市公安部门前期核查取证发现,北京小蕃茄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艺术伞”)、北京木翼创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木艺艺术”)2家艺术培训机构涉嫌职业闭店。接到公安部门移转线索后,北京市市场监管部门立即对2家闭店企业及3家涉案背债中介机构、2名闭店人立案调查,查处虚假登记、协助虚假登记等违法行为,罚没款合计65.58万元。
全国首案的侦办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公安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合作,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未来在打击“职业闭店人”中,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1、健全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针对“职业闭店”的恶劣影响,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蓄客储值的行为进行细分界定,职业闭店人应与经营者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积极落实已有的资金监管规定,建立统一的预付费监管平台,方便消费者在该平台查询培训机构的资金托管信息,确保预付式消费的合法性和安全性。完善企业信用体系,做好法定代表人变更监管,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进行公示,防止其再次从事类似违法行为。
2、加强执法力度和合作。公安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以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联合协同,健全事前风险预警、事中部门联动、事后打击惩戒的工作,经营者必须承担违约责任及赔偿。首案中是由公安部门侦办调查,市场监管部门作出处罚,未来遇到数额更加巨大的案件,公安机关可以考虑从合同诈骗的刑事犯罪角度进行打击,以起到警示作用。
3、对消费者进行宣传引导。大部分消费者对于维权方式了解甚少,容易被促销打动,但在突然闭店后求助无门,对诉讼有畏难情绪。相关部门和消费者组织应通过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和商家的风险防范意识,科学理性消费,对合同中的资金监管、违约条款严格审核。发生问题后收集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维护自身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