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电影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票房突破100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哪吒”在短短半个月里再次火爆全国,已经成为中国动画电影不断崛起的缩影。它的火爆没有止步于银幕,作为文化符号,它已经开始带动各个产业共同起舞。
哪吒成功的背后
《哪吒之魔童闹海》背后,是中国动画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它集结了全国138家动画公司、4000多位国漫人参与,远超前作的1600人。哪吒第二部创作的5年,也是中国动画产业不断成长的5年,已不同于传统的影视创作,技术研发、项目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流程应用到创作中,中国动画已经建成了一套新的工业化流程体系。
中国动画产业发展的背后少不了政策的支持。
2021年11月,国家电影局发布《“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扶持优秀动画电影创作生产:扶持彰显中华民族精神和东方美学风格的动画电影,更好满足观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观影需求,教育引导青少年提高审美水平、树立文化自信。”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动画方面出台很多政策,包括动画公司可参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动画制作基地、给予动画项目补贴等,促进产业的人才培养和技术发展。如哪吒的诞生地成都大力发展文创产业,早在2006年,成都被列为国家级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之一,并先后成为国家数字媒体技术产业化基地、全国首家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以及国家动漫游戏产业振兴基地,目前形成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集结了众多游戏和动画项目公司,视觉特效人才储备充足,城市氛围包容适合文化产业发展,这些都为动画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此外,哪吒的爆火不仅体现了中国动画制作水平的提升,更彰显了文化自信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IP近年来被深度挖掘,传统文化形象和故事加以现代理念的诠释,焕发出新生命力,大圣、姜子牙、白蛇系列等动画影片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论是大圣的“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还是哪吒的“我命由我不由天”都引发了当代人的情感共鸣。IP成功后,基于电影形象的周边产品、各类二创展示,都在不断加强观众对IP的情感连接,从“单一票房驱动”到“多元价值挖掘”,“内容+消费”的产业链生态,推动了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带动相关产业消费大幅提升。
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和我国动画特效技术的发展进步。在国际竞争中,文化软实力也是重要部分。传统文化如何引领文化产业新浪潮,还有以下几点可以注意。
一、挖掘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我国对传统文化的支持和发扬不断增强,在影视作品中进一步支持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从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具有代表性的特色IP,萃取出全人类共同价值内核,把复杂的神话背景与东方哲学与现代文化融合,借助现代化国际化的表达,提升传播性,加强审核,避免魔改等低俗行为,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
二、加强版权保护,鼓励原创多样。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原创IP开发,避免同质化无序竞争,推动题材、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完善版权保护机制,借助人工智能实现快速、高效且低成本的版权识别,打击盗版,加强对电商平台、社交平台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完善IP授权机制,保障创作者权益,针对IP的二创自由、周边衍生品制作,需要法律法规完善明确合理使用条件,增加恶意侵权的法律后果和打击力度。同时也要通过案例宣传等活动加强公众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三、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消费水平。随着人们的消费趋势从物质生活向精神文化转变,文化产业的消费力不断增强。文化产业需加强从创作到衍生品开发的产业链建设,促进动画、漫画、游戏、文旅、出版、衍生品开发甚至教育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把影视作品的短暂热度转化为持续发展的文化能力,提升我国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各地文旅部门跟上热点,在IP爆火后及时引导文化产品的开发,通过先进数字技术打造更创新的表达方式。
四、促进国际交流,输出文化价值。动画电影具有比真人电影更大的国际传播优势,哪吒2在海外上映后也获得了不错的反响。优秀文化作品在国内成功后,也要积极走出去,探索国际化路径,针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差异较大,理解门槛较高等问题,多利用国外社交媒体,联动国外博主向观众解读影片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艺术风格、音乐等各个方面,展现出中国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