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飞跃万里来抢你
“我等你来”和“我求你来”看起来是一字之差,但是本质上根本不是一回事。
“杭州真地飞了1万多公里,来到我们波士顿的办公室恳谈。三四个小时聊得都是脑机接口技术未来的发展,显然他们做了大量功课,我非常感动。”这是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最近在媒体采访中谈及自己带着团队一起到杭州创业的一段真实回忆。而这一切发生在2018年,找到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的是杭州市余杭区未来科技城的一群工作人员。
甚至有创业者看见杭州的招商工作人员在迪拜机场吃盒饭,大家都在感慨招商都招到迪拜去了,别人招商是“约人”,杭州政府的招商是“扫楼”,去写字楼挨家挨户“陌生拜访”。相信看到这里你很难想象这么拼的是地方政府的招商团队,或者想到这场面似曾相识,马云当年跑北京推销中国黄页的既视感……
上一轮中国城市之间的“抢人大战”,核心一点就是“我放低门槛,等你来!”,比如说天津的落户等政策……但是上一轮全国各城市开始“抢人大战”前,杭州一些区县就已经不是简单的我等你来,而是拿出真金白银给钱给政策,我抢你来。比如2016年之时,杭州市余杭区为了和杭州其他市区抢人,就已经开始了人才补贴的模式,只不过当时没有引起全社会的过高关注而已。
不管未来全国的人工智能第一城到底是杭州还是深圳,可以负责任的讲,只有真正把人放在第一位,敢于率先投资人的城市,才会在未来产业高速迭代中占尽先机。
二、有的空空如也 有的盆满钵满
一直以来,对于全国工业园区、高新区、产业园区,各地的体感温度不尽相同。毫不客气的说,在北方的一些产业园、高新区现在面临的压力不小。企业入驻率低、企业能级小、企业产业能力弱、产业生态远没有形成……这一系列问题简直要成了众多产业园、工业园的通病,屡屡受到社会诟病,空空如也,受到直接打击的则是一地产业发展的信心。
以前地方政府习惯的招商引资就是盯着企业,盯着企业就是搞定产业、有了产业就有了财政和税收,这在上一轮工业园、高新区的招商引资、产业培育上的确形成了闭环效应,也带活了一地的经济。但是,现在呢?你很难想象再用这种传统招商引资的模式,真正能在日新月异的产业升级中精准匹配需求,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种招商引资模式很难“投早投小”,进而很难形成产业生态。
适应科技类企业生存的产业生态,现在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用市场思维开展政府执行。这一点转变就要地方政府真正履行服务者这一角色,对于方兴未艾的科创型企业,需要的是政府这一服务者更多关注人,更多的努力也应该围绕着人来作文章。
能不能服务好人,就是能不能服务好企业,就是能不能抓住未来的风口。相信如果有些地方政府还不真正转换自身的角色,就一定会在未来继续呈现有的空空如也、有的盆满钵满的两极分化。
三、真正比拼刚刚到来
人带来机会、带来产业、带来繁荣。
在上一轮经济周期中,不管是日本的东京都市圈、还是新加坡的“产城融合”、亦或是美国的硅谷模式,我们可以清晰看见一条脉络,在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和城市设计等一系列推动过后,人才和产业的集中发展是全球不可逆的趋势,这其中最为耀眼的成就当属美国的硅谷。
硅谷的产业集群发展最为核心的驱动就是产学研深度绑定与全球科技人才超强吸引力。即是斯坦福大学与科技企业形成“知识外溢”效应,风险投资网络支持初创企业,辅以开放移民政策如H-1B签证吸引全球科技人才,形成了外籍工程师占比超60%的局面。也就是说,硅谷的成功本质就是抓住人、集聚人、成就人的成功。
国内城市发展科技产业未来真正的竞争对手肯定不是你隔壁的城市,比如深圳的对手一定不会是杭州,各地真的不需要再考虑本地为什么没有出现杭州“六小龙”一样的企业了。国内的城市,特别是长三角和大湾区,未来科创高地的争夺对手一定是大洋彼岸,真正的比拼只是刚刚开始。
当然,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具有一定的实力和底气,那就是我们在产业发展中有着清晰的路径和强大的协调机制,这一点在全球任何国家都不具备。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晰看到,我们之前发展产业的思路现在已经未必适应眼下的竞争格局,围绕人、投资人、成就人才是王道,大家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