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让幸福像花儿一样

2010年8月18日《浙江日报》第4版今日关注报道了研究院(中心)的第十四期“公共政策系列沙龙”内容,以下是报道内容:

 

省公共政策研究院联手本报组织头脑风暴,热议“和谐劳动”——

 

让幸福像花儿一样

 

本报记者   施晓义

 

  如何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加快解决劳动用工领域潜藏的问题,真正让员工有尊严地工作、体面地生活?本报关于传化集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报道,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关注,也引发专家学者的深层次思考。

  14日,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与本报联合举办专家沙龙,阐述当下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障中的前沿话题。

  专家们认为,如何改善劳动关系、提升社保水平,从而使职工在劳动过程中“享受作为人的快乐”,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作为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浙江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率先破解难题,为其他地区提供有益的借鉴。

 

  劳动者,首先是人

 

  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杨宜勇:

 

  最近,有的地方一天出现好几例民工中暑的事件,绝不仅仅是高温津贴的事。从根本上说,这是一个保护劳动者的自觉意识问题。我要提醒劳动者:你有不工作的权利。劳动者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当你觉得身体有状况时可以马上停止劳动,这是劳动法给予劳动者的权利。他举例说,在王家岭矿难中,有一个班组看见矿井的石头上冒汗,感觉要透水,就没有下井。这里,劳动者的自我保护意识救了他们一命。

  对劳动者而言,不仅希望有一份工作,而且盼望同工同酬。许多国有企业职工拥有“超平均水平”的待遇,而农民工只有“低于平均水平”的待遇,两者相距甚大。对于效率与公平,我们过去过多地强调效率,如今需要进行必要的矫正。通过适当的调节,让大家的收入水平处于合理的位置。

  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巨大,“屁股决定腰包”,劳动者在哪里就业,决定了他的收入水平有多高。有的行业高温费几百元,而部分企业却能发到两万元。为什么有的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因为放下筷子,看到别人碗里不仅有肉吃,还有海鲜等更好吃的,就看到了差距。同工不同酬,关系怎么可能和谐?

  劳动者,首先是人。对劳动用工与社会保障任何问题的思考,都应该从对人负责的角度进行。以前是物本经济,现在强调以人为本。“让人们在劳动之中,真正享受到作为人的快乐,是我们共同的目标。”

 

  “十二五”的必解课题

 

  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

 

  “十二五”与劳动关系,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是紧密相联的。建立和谐的劳动用工关系、切实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进程中必须认真审视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即将进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二五”时期,这是经济发展的新起点,也是社会转型的里程碑。在这个大背景下,思考劳动用工、社会保障等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种种问题,我们就有了依据和明确的思考方向。

  举例说,我们要转换经济发展的动力,从外需驱动转向内需驱动,但是,一线员工收入增长不快,国内消费市场怎么刺激起来?我们要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但是,如果各方利益难以协调,又怎么保证长治久安?

 

  企业竞争力在于人

 

  浙江大学劳动保障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郭继强: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企业的竞争力说到底就在于人。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结构性的“招工难”,劳动力成本上涨已成趋势。到2017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逐渐消失,劳动力总体供应紧张的局面将逐渐加剧。企业只有从现在就抓紧转型升级谋求更高的利润率,才能在将来支付更高的人力资源成本。

 

  参考国际劳工标准认证

 

  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

 

  国际劳工标准认证SA8000是以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劳工权益等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标准体系,并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美国一所大学的调查表明,75%的消费者愿意为有此认证标签的商品多支付25%的价格。也就是说,一件原价20块钱的衬衫,他愿意多出5块钱。

  浙江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尤其需要参照类似的标准,改善和提高员工待遇,又不妨碍出口。有数据表明,实行该认证标准的地区,其产品出口数量与认证参与度是同向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