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论坛邀请了150余名国内著名专家、知名浙商以及地方政府代表出席。《杭州日报》于5月14日第四版“财经新闻”板块刊登题为“信息化并非包治企业百病”的报道。报道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谭建荣提出的“谈制造业:存在技术壁垒说明技术含量低”和“谈信息化: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过渡”两方面进行阐述,并传达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谈制造业地位:制造业千万不能被轻易赶出去”的观点。
以下是《杭州日报》的报道:
百余名专家聚焦经济“转型发展”,建议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过渡
5月12日,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省发改委支持,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
150多名国内著名专家、知名浙商以及地方政府代表出席,以“改善发展环境、助推转型升级”为主题, 就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态势,国内外优化改善发展环境的先进经验以及发展与金融环境等进行了研讨。
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谭建荣
A 谈制造业,存在技术壁垒说明技术含量低
我们现在装备制造业规模已经很大,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值去年达到14万亿,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7%,但是我们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量大质弱,制造业的增长率仅仅为25%,跟先进发达国家37%-48%还是有差距。我们的高档数控机床基本上依赖进口,石油装备80%依赖进口,大功率航空发动机等都依赖进口,而且特别是我们制造业国民经济产值、GDP所产生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很多倍,能耗非常大。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已经从制造大国成为了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的制造大国和前面的制造大国有很大的不同,前面的制造大国,它们的特点是伴随着核心技术的形成和推广而成为制造大国。
瑞士是很小的国家,没有很多资源,但是它的一个手表可以卖到二十万,这就是核心技术,我们国家在没有或者只有很少核心技术的情况下成为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大国是好事,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的产品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我们廉价出口,竞相压价,现在我们进入了世贸组织,贸易壁垒取消了,但是技术壁垒、标准壁垒还存在,在这里我理解虽然都用了“壁垒”两个字,但是这是两回事,贸易壁垒是不对的,我们要坚决反对贸易壁垒,但是技术壁垒对不对?这是对的,我们感觉到有壁垒,就证明我们的技术含量偏低,说明我们的标准还不够先进。
我们现在贸易纠纷很多,利润空间普遍偏低,无力投入产品研发,缺乏自主设计,因此根据我们制造企业的技术现状进行产品设计技术研究,为复杂机械产品的自主设计和先进制造提供理论方法和工具,成为加快我国机械产品技术创新,发展先进制造业的迫切要求。
B谈信息化,“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过渡”
制造服务体系也是美国通用最早提出来的,它是少数制造大功率航空发动机的两个公司之一。GE(通用电气公司)原来是卖航空发动机,九十年代以后它就提出我不仅要卖航空发动机,更要卖航空发动机的服务。它把旧的航空发动机回收过去再制造。这是高度先进的技术,通过再制造,旧的航空发动机性能比新的还好,可见制造服务是需要高技术的……
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过渡,我们要建立现代服务体系,包括制造业的服务体系。
先进发达国家提出了很多新的制造模式,比如说成组技术,利用相似性,甚至强调集成,并行工程强调同步,零库存和准时生产,这就要求我们设计、制造、管理、物流整个环节高度精确化。你不能胡来,你不能拍脑袋,你要定量管理。敏捷制造强调灵活、精益生产强调简化、合理化工程强调标准化,它是德国人提出来的,我们要搞信息化、数字化,首先要合理化,首先要标准化。这些先进的制造模式和技术都是从一个侧面保证我们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和管理方式,但都不是包治企业百病的良药。
二十一世纪主要是环境、机械和知识创新成为我们企业前进的动力,成功的企业关键因素在于六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新产品的上市时间,第二就是产品的质量,第三就是产品的成本,第四就是产品的服务,第五是灵活性,第六是环境保护。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袁志刚教授
谈制造业地位,制造业千万不能被轻易赶出去
制造业对于浙江来说还有很多空间,而且可以集聚……众所周知,工业化最年轻的发达国家都走了一百多年,我们才走了三五十年。
中国十三亿人口,工业化是重要的,美国甚至再工业化、再制造业化,我们为什么不要呢,而且从欧洲来看,走得比较好的几个国家都是工业比重很高的,制造业比重很高的,无论是德国、瑞典还是其他北欧国家,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把制造业赶出去,制造业不要了。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雪军认为,产业是人的躯体,金融是人的血液,贸易是人的水分,金融是重要,贸易也重要,就像人一样,三者不可分离,但是躯体还是产业,这个产业主要是指工业、制造业、农业等这样实体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