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沙龙(四十三):“人均1万美元:浙江发展新起点”

2013年3月3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和《浙江日报》共同主办的第四十三期公共政策沙龙在浙江大学邵逸夫科学馆顺利召开。此次沙龙主题为“人均1万美元:浙江发展新起点”。



浙江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沈建明,浙江省政府政研室副主任盛世豪,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所副总经济师朱李鸣,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胡剑锋,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钱水土,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张宗和,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陈建军,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庆明,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执行院长金雪军、副院长蓝蔚青,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钱雪亚,《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主任邓崴等专家应邀参加。金雪军执行院长主持本期沙龙。



钱水土教授首先发言,他认为,在浙江省人均GDP达到一万美元的关键时期,一方面要注重内涵式发展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另一方面需求结构和供应结构也需作出协同调整。



浙江省委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沈建明提出,浙江省应思考历年累积的优势及达到人均一万美元后才具有的优势,然后再考虑今后浙江增长的潜力到底有多少,及未来产业结构布局等深层次发展问题。



浙江省政府政研室副主任盛世豪表示,从纯粹市场经济模式来看,“浙江模式”在多方面具有优势。浙江模式和支持方式应常态化正常化。



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庆明从区域差异角度比较了浙江与其他发达省份的差异,并提出人均一万美元不仅是新机遇,更是新挑战。

其他与会专家也从各自研究角度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会场讨论气氛浓烈。并对浙江大方向的调整如发展创新型经济,打造高端产品、品牌等等达成共识。



最后,姚先国院长对此次沙龙作了总结,他提出浙江应首先从分析需求、分析市场入手,思考人均GDP达1万美元后的变化趋势,其次要保持乐观心态,浙江发展潜力依然很大,最后要从文化层面改变浙江现存体制约束,并提议下一步省政府研究重点应向内生机制倾斜,让大家都能想大事、创大业,强化内生动力,而不是用政府决策去束缚创新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