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和《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共同主办的第六十八期公共政策沙龙在杭州紫金港大酒店举行。本期沙龙就“浙江工业发展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邀请的专家和领导有:浙江省经信委巡视员郑一方、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工业处处长杜华红、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兰建平、浙江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徐剑锋、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陈建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施放教授、湖州丝绸之路集团董事长凌兰芳、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教授、《浙江日报》经济新闻部副主任刘刚等。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主持。
郑一方从浙江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指出,浙江在工业发展初级阶段,以发展轻工业为主,但过渡到重工业发展时,由于没有资源性产业,所以浙江省化工业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制约。杜华红处长认为,浙江工业经济的发展又站在了一条新的起跑线上。我们看待工业自身的问题,从产业看产业,应看我们的工业资本制度是否形成。工业产业技术是否有所提升,准入门槛过低导致产业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应明确资源配置,在兼顾量的同时更多的考虑工业质的提升,使整个工业能够转到以重视质的增长、重视质的提升轨道上来。
兰建平所长提出浙江的PPI指数连续两年半的时间都呈现负增长的态势意味着许多企业在成果不变的情况下净现金流在减少,意味着企业将要死亡。今年上半年工业经济增长速度是6.4%目前浙江工业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浙江库存化的压力越来越严重。施放教授围绕集成创新的三个特点;基础创新、工艺创新、装备创新,认为工业经济如果要持续发展的话,可能要走集成创新的路径。
范柏乃副院长指出,浙江经济应从老人的住房、饮食、医疗、休闲娱乐等角度考虑,大力发展老年经济。并提出要开设拟设经济拟设产业必须加大研发强度、加快建设与拟设经济、拟设产业的教育人才、建设为拟设经济、拟设产业的服务公共平台、浙江效果建设与拟设经济相适应的战略规划、制定拟设经济相适应的政策支撑体系。陈建军教授提出:浙江工业发展的路径的核心问题是二三线产业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要树立产业链升级的观念。要具有全国产业链布局的概念。需非常重视产业布局的空间分布。
凌兰芳董事长认为,省委省政府要把这传统产业做好,一方面振兴战略新兴产业,但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方面也要发展。杭州以杭嘉湖为主,杭州以湖州为它制造,组织创新加上模式创新,加上科技进步,是完全可以把丝绸之路做起来的。无论政府招商引资的思想还是战略新兴产业的思想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他与会专家也纷纷解囊献智从不同的视角对浙江工业经济发展路径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最后,金雪军院长从讨论的七个层面进行总结发言,包括:在工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差异化”的问题客观存在;须为企业创造平等的发展环境;努力降低企业发展运作的成本;整合各种资源来解决工业发展的要求,包括通过并购,包括发展培育龙头企业的方式,通过龙头企业,通过并购,使中小企业和龙头企业形成比较好的网络;强调产业链,强调我们所说的生产与市场的对接;打造好的平台,产业集聚区打造龙头企业、龙头工业、创造好的品牌是重要的抓手;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