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市决咨委、《杭州》杂志社、浙江财经大学和杭州日报邀请省内各领域的知名专家汇聚一堂,就杭州如何在新常态下转型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本报今天刊登发言摘要。
刘亭(省政府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研究员):
围绕转型发展这个主题,我们需要重点把握三个纬度。第一个维度是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加快新一代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强互联网金融创新,打造以休闲服务与工业设计为平台的智慧经济,逐步转变杭州的经济形态。结合滨江、大江东、城西的后发优势,优先侧重服务业和制造业,新常态下杭州需要实现应用制造的升级。第二个维度是发展现代化功能的城市。在更多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包括人才优势、创业成长环境等等。今后杭州城市发展主要注重这些在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功能优势,并积累这方面的能量。第三个维度就是制度安排。杭州城市建设过往主要表现在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强调社会主导型管理。以后政府、社会、市场要各占所长,要构建引领新常态的治理体系,无论是城市产业发展还是城市建设制度,都以内部交流为主。我们党委不是照相机,也不是录音机,我们是站在前方的引领者,要在新常态下搞科学、转型发展。
蓝蔚青(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随着治理理念的转变、人员素质的提高、治理能力的增强,信息技术的进步和运用,行政权力的运行流程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特别是电子政务普遍化和智能化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的引入,有可能给行政权力的流程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抓紧建立需要下放的审批事项,责任明确,任务清晰,程序规范,力求使得监管可操作、可监督、可追诉。强化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的问责,完善问责程序、公开问责过程,明确问责主体和对象,对涉及多个部门的事项要确立责任清单,增加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创新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加强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发挥事业单位的人才优势,让事业单位充满活力。
宋明顺(中国计量学院副院长、浙江省质量协会会长):
在农业方面,西湖龙井已成为国内最著名的茶叶品牌之一,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西湖龙井要成为国际品牌,关键是要抓好国际化经营。在制造业领域,娃哈哈、吉利汽车、浙大中控、杭汽轮等企业具备了打造国际品牌的基础,“国际营销、国外设厂、国外设立研发机构”应成为这些杭州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的战略目标。在服务业领域,阿里巴巴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品牌,必须在下列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大规模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二是在国外设立电商和物流公司实现国际化连锁经营。
钟晓敏(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教授):
如何在未来城镇化过程中,化解资金缺口,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又能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PPP模式正好可以实现市场有效和政府有为的有机统一。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其风险的存在,采取相应措施加以防范。
沈金华(杭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关于新常态下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关系。我们要把对新常态的理解放到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去认识。我们能不能从世界各国的成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少走弯路,是我们认识新常态的本质、走出新常态困境的关键。
其次,关于新常态下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要把握杭州问题矛盾的特殊性,才能做到精准发力。杭州的发展瓶颈是三大结构。一是区域结构,城乡结构问题;二是产业结构,杭州产业以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为主,十大产业相对分散,缺乏大企业、大产业、大平台,缺乏产业链关联;三是社会结构,从大杭州范围内的人员构成看,内部不同层次人群的发展空间不均。
第三,关于新常态视野下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多元关系。新常态下大家关注比较多的是经济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等经济问题。但经济是表象,而制度机制、城市环境、治理能力和文化精神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
第四,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途径与目标的关系。新常态不仅是经济结构的转型、社会治理方式转变,更是领导干部和人民心理结构的转变,需要对发展途径与目标的关系进行思考,是一种“经济发展为了什么”的哲学思考。我们要走的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发展之路,我们要走一条既有经济规模增长又有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和谐之路,并使之成为新常态下思路理念转变的导向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体系调整的导向。
虞晓芬(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现在杭州市明确了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现实区域、维持区域。社会管理一定要细、快,经济的管理实现大区域配置资源。要按照一次讲公平、二次讲效率的原则,探索一些稀缺性的资源发展交易,也就是土地资源的发展权交易、环境资源的发展权交易。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向周边的延伸,也包括轻轨、地铁。
原文链接:http://hzdaily.hangzhou.com.cn/hzrb/html/2015-03/12/content_19136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