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沙龙(九十三):新高考与高校人才培养

2017年5月26日上午,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主办的第九十三期公共政策沙龙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为“新高考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史研究》副主编储朝晖研究员,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钱佳博士,杭州学军中学陈萍校长,浙江省严州中学王征校长,杭州市富阳区新登中学周喜军校长,浙江传媒学院实验中学朱林春校长,浙江大学本科生招生处王东处长,《钱江晚报》首席记者、著名媒体人王湛,杭州市下城区教师教育学院院长、书记唐西胜,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金雪军教授,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包迪鸿研究员,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徐伟红副研究员。沙龙由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理事会秘书长包迪鸿主持。


本次沙龙旨在推动新高考制度改革背景下,人才培养、学校育人与课程改革的政策、理论与实践探索。储朝晖研究员强调当前高校在招生过程中急需建立专业的招生团队、公开透明的招生程序,才能更好地发挥自主性,更好地适应人的成长发展需求。陈萍校长认为,新高考为学生的学业选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高校与高中之间应当建立人才培养对接机制。王东处长指出本次高考改革给高校招生和人才培养带来多方面的挑战:选考物理学生减少、录取工作难度增大、大类招生如何科学分流等。王征校长和周喜军校长结合自身工作实践,在肯定新高考改革为学生带来更多选择权的同时,也指出新高考改革为高中教学开展带来的难题。朱林春校长认为本次新高考有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有利于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学校转型当中的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联动发展。钱佳博士在发言中提出,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学校对教师的需求也在改变,人才培养理念也将发生变化。唐西胜院长提出新高考改革在突出选择性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学会选择、容易选择,要构建一种共同产品选择机制,让多方参与,为人才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包迪鸿研究员提出,针对现在的人才分类年龄段越来越前移的发展趋势,高校需进一步的完善人才评价体系。

最后,姚先国教授对本次沙龙作出总结。他认为,高考改革应明晰人才培养理念和办学理念,明确高考改革的根本目的,建立科学合理的高考招生制度和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