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杀死那个校外培训机构?

    养蛙方知父母恩

微信图片_20190511162514.png

    90后虚拟世界养着自己的“蛙儿”,操心受累。

    10后却在现实世界被父母逼着养成“牛蛙”,疯狂补习。

微信图片_20190511162516.png

    在上海有个不成文的说法:小孩考上上海四大民办小学,是牛蛙,若没考上,是青蛙。为了备战“幼升小”,往往从3岁开始,就被家长打鸡血,以便赢得这场“牛蛙战争”。

    这四大民办小学,就像上海滩时期的四大家族,处于金字塔顶端,是所有家庭挤破头的地方。

    近日,上海的一位退休教授6000字长文痛述发生在自己外孙身上的“牛蛙战争”。

    文中称,老人三岁的外孙,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幼升小”进入四大民办小学,采用KPI考核,疯狂补习。但是,三岁的孩子却换上了“小儿抽动秽语综合症”。这是一种慢性神经精神障碍疾病,虽不严重,却很难治愈。最终,进入“牛蛙小学”失败,孩子家长选择了移民。网友称这位老人是“牛蛙外公”。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可能很多孩子家长都有体会。但是,在“牛蛙外公”炮轰的这种养成模式里,想要孩子赢在起跑线的家长没错,心疼孩子想要孩子健康成长的外公没错,甚至那些疯狂攀比的家长也没有错,这种看起来大家都没错的“牛蛙养成模式”却把一个三岁孩子,一个中产之家逼得被迫移民国外,似乎大家都没错,但是后果大家也许都不想接受,在这场“牛蛙战争里”,大家都提到校外培训机构,人人喊打,但是人人在追逐。

微信图片_20190511162517.png

    今年2月,国家教育部、办公厅等多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要求各地联合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
    今年4月,浙江省根据中央精神和教育部等四部委通知要求,相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浙江省开展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方案的通知》,明确将分三个阶段开展为期一年的专项治理行动。

    第一阶段深度排查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

    第二阶段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和责任清单。对存在问题的培训机构分类施策,按照“规范一批、整改一批、关停一批”的总体思路开展有效整治。

    第三阶段,在2019年6月初前分三步完成部署发动、全面排查;宣传引导、分类整治;巩固完善、专项督查。

    显而易见,政策出发点是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主要指语文、数学等)出现的“超纲教学”“提前教学” “强化应试”等不良行为,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

    但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根源其实来自于入学考试择优选拔的升学制度和家庭自身内部对于孩子成长的诉求。

    根据“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理论”,当没有普及高中和高等教育时,中小学教育竞争的核心在于能否获得高中入学机会优势。而目前我国高中教育总体上已经进入普及阶段,但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城乡和校际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比较大,根据“有效地维持不平等理论”,中小学教育的核心竞争将继续围绕着高中教育的质量而展开。

    有别于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当前我国高中招生和大学升学主要依据入学考试成绩。城乡和校际之间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差异和校外培训机构额外的优质的课程补充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入学考试成绩。

    为了有效维持教育不平等,教育竞争的中心必将从学校教育蔓延至校外培训。

    因此,校外培训机构本身不是“万恶之源”,在升学制度等教育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治理校外培训机构的重点应当是排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超纲教学、与招生挂钩等问题,避免“一刀切”地遏制所有校外培训机构的正常发展。

通过限制供应来降低需求是不可行的,教育应当是因材施教的,要发挥课外培训对校内教育的补充作用,通过多样化、多层次、特色化的校外培训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教育需求。

“牛蛙战争”,没有赢家

孩子更不是“牛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