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非法排污,“剧情”却比想像的曲折太多!
今年2月底,央视接到观众举报:山西省洪洞县有一家名为三维集团的上市公司,一直以来违规倾倒工业废渣,大量污染农田,生产中的废水直接排入汾河,对沿途村庄的百姓生活带来了威胁。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记者赴山西采访,被村干部扣为“人质”!
该名村干部声称:你(记者)不说好这个村子都出不了,我跟你说。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随后,记者辗转暗访,掌握了三维集团偷排工业废渣线索,向当地环保部门举报,但是,这次收到的回复更是让人大吃一惊。
山西省洪洞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新森称:你们村里边跟人家厂里签的协议,就让人往那堆的,找你们村长就得了,还用找别人。你村里边拿了人家的钱,就让往那里堆的,那你找谁麻烦。
(图片来源:央视财经)
企业违法偷排,线索清晰,但是相关部门的纵容保护却让“剧情”如此复杂!
2017年6月,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
自然资源离任审计 (图片来源:新华社)
今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由试点走向全面推广。
不过在全面推广过程当中,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可能存在“四大雷区”。
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传统的经济责任审计相比有很大差异,如果采用传统审计模式,势必带来审计模式不当的风险。
2. 就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而言,整个审计过程所涉及的信息与数据远比以往的经济责任审计更为繁杂。这无疑加大了因信息获取不正确等因素而导致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信息扭曲的风险。
3.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殊性对审计“关口”前移提出更高要求。显然,若简单采用传统的“先离后审”方式,会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陷入“审计结果滞后陷阱”的可能风险大增。
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作为一种向传统唯经济GDP取向提出挑战的新型审计方式,在许多方面尚处探索中的同时,还可能因为触及原有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或相关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势必面临诸多阻力,可能面临审计的最终结果被束之高阁、冷藏而不被采用的结果,从而导致浪费资源、不能发挥激励和问责作用的风险等。
钭晓东教授、黄秀蓉副研究员认为:必须要有新的审计理念和模式才能防范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
具体而言:
1.优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指标体系、评价体系,推进审计内容向绿色发展的决策、实绩与效益转变,重点审计决策制定的科学性、执行的有效性,突出绿色发展绩效审计分析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同步式”审计新模式,提高绿色审计专业能力,为审计风险防范奠定基础。
2. 配置多级复核机制,防范审计信息扭曲的风险。“详细复核、一般复核、重点复核、抽样复核”四个复核流程形成闭环。及时复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所涉及的信息、证据等相关材料,确保其真实、准确与完整,避免与防范因信息获取不正确或信息扭曲而带来的审计风险。
3. 推进“审-离-提-免”的不同方式组合,防范审计效果不彰的风险。除了传统的“先离后审、先审后离”方式外,可以探索“欲提先审-先审后提”、“免职-审计-任用”等方式。从而在系统体现“源头-过程-末端”全过程监控、系列防范风险的同时,也充分挖掘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激励功能。
4.让审计监督在阳光下运行,推进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防范审计结果冷藏的风险。保障公众知情权,鼓励公众积极行使举报权,强化公众监督与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参与,拓宽监督渠道,增加监督方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