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怎么办?用时两年 全国调查 一份社会信用调查报告出炉 发现了不少问题!

    欠人钱财却赖着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债务人,被大家称为“老赖”。

    从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30日,全国法院累计发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1123万例,共限制1222万人次购买机票,限制458万人次购买动车、高铁票。

微信图片_20190512195423.png

    未来三年内,全国法院系统将会继续打击“老赖” 解决执行难问题。失信惩戒,尤其是通过强制执行惩戒虽然是力度空前,但是,作为一种后端执法,强制执行可谓是对失信行为没有办法的办法,到底我国现阶段社会信用建设情况如何?需要有精确的数据统计评估。

    陈丽君教授团队针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状况和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赴全国多地开展了长达两年多的大样本问卷调查,分析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症结。

    先来看调查数据,当前已有逾50个政府部门参与社会信用监管工作,但监管成效并不理想。

  1. 被调查者对“社会信用监管综合水平现状”的评价不高(4.88),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社会信用监管体系不成熟并存在漏洞,仅有5.7%的被调查者表示已有一个可供便捷查询社会信用信息的数据库平台,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缺乏可供便捷查询社会信用信息的数据库平台。

  2. 66.6%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亟需建立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引入多元监管主体;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加快信用数据库建设,加强教育与宣传,以提高社会信用监管水平。

微信图片_20190512195425.png

    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目前社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主要存在四大问题。

  1. 信用监管主体单一,现有信用监管体系更多依托政府监管,忽视了信用服务行业监管的市场机制、社会监管的自律机制。

  2. 信用监管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不健全,监管行为无法可依,不规范。

  3. 社会信用监管基础建设不完善,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匮乏,“信息孤岛”导致信用监管的漏洞。

  4.  信用监管观念淡薄,信用文化教育缺失。

微信图片_20190512195426.png

    问题和症结都已找到,面对信用建设存在的困境。陈丽君教授团队认为:应该建立多元参与式信用监管体系!

  1. 完善政府监管体系,规范政府部门他律机制。政府应拓展信用意识与信用产品的适用空间,发挥行业组织自律和市场机制作用,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进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同时政府必须规范自身监管行为,展现一个良好的信用形象,提高政府信用,提高政府行为公信力。

  2. 培育信用中介行业,发展信用市场监管机制,大力培育信用中介行业,对信用中介行业属性、从业资格、竞争原则、评级程序及法律责任等加以规定。

  3. 强化公众参与意识,构建公共监督机制,推动媒体、行业协会、独立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参与社会信用监管,加强媒体对信用行为的监督与披露。

  4. 改善社会信用文化环境,加强主体自律机制,政府、非营利组织、企业设立相应内控机制,实现内部信用监管,自规自律,维护良好的信用形象。同时加强个人信用行为自我监督与自我约束。

  5. 加快信用信息归集,完善社会信用监管软硬件环境。建设各部门信用信息归集平台,鼓励政府、企业与信用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共享,在全省建立多个类似于杭州市政府与芝麻信用合作的加强版。建立“联合激励惩戒机制”,完善企业信用监管立法。密切关注新型经营业态,及时制定互联网金融、网络交易等信用监管立法,确保信用监管和个体隐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