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怕涨价的不是消费者,而是实体经济的大小老板们。
制药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纺织业原材料价格上涨,水泥砂石价格上涨,钢价上涨…..
一波涨价潮的到来,让国内多个实体领域噤若寒蝉。
(图片来源:网络)
其实,实体经济运行遭遇困难早已不是个新鲜的话题。从2015年的融资难,到2016年的成本上升,再到去年的利润率下降…..
实体经营困难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影响着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众说纷纭。
早从2015年开始,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范柏乃教授就开始追踪调研实体企业经营成本过高的问题。
通过追踪调研,范柏乃教授发现: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用工成本上升过快,税费负担过重,融资负担过重是压在实体企业头顶的“四把利剑”。
(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实体经济企业来说,政府部门通过大量的项目审批和市场准入等手段干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造成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过高的主要诱因。并且,目前我国“五险一金”名义费率达到60%左右,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五险一金”缴存比例高,用工成本上升过快成为诸多企业最大的负担。
很长时间内,企业都是“闻税色变”,多年来,我国企业税负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当前,减税的呼声和政策此起彼伏,但现实却是,有的企业税负不减反增。减税政策落地慢,税费下降难成为制约实体经济发展的一大痛点。再加上,我国资本市场还是一个远非成熟的新兴市场,金融资源的实际供给与实体经济的有效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绝大多数小微企业只得到很少的正规金融资源,超过50%的传统实体经济企业存在融资缺口。
去年的3月到7月,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调研组通过走访企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从全国14709家企业获得235万余个数据,数据显示:企业成本水平已经超过收入,企业利润空间已经被挤压到极限。小微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总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连续3年在102%至104%之间,处于亏损状态。
一头是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低收益经营压力,一头是融资难带来的发展受限,从去年开始,实体企业经营困境从冷冰冰的数据变为现实中的点点滴滴。实体经济运行困难问题也从幕后走向台前。困境之中,社会在感叹:做一个老板好难。
为了避免实体经济经营困难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范柏乃教授提出:要用好四种策略,有效降低实体经济运行成本!
1.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机构“二政府”现象,加快中介机构与政府脱钩,推进涉企审批中介市场化改革,打通政府职能转变“最后一公里”,减少实体企业不必要的时间成本和财物消耗,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
2.对“五险一金”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重新界定各险(金)种的内容,按照同类归并的原则进行合理的精简归并,如将生育保险并入基金结存金额富余的医疗保险。在此基础上,对各险(金)种的缴交费率进行重新测算,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缴交比例,切实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3.继续规范涉企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化管理。中央和省政府明确停止征收的涉企收费项目,任何部门不得以其他名目变相继续收取。
4.建立民间资本服务平台,拓宽融资渠道,让数以万计的小微企业找到资本。建议出台《浙江省民间资本交易市场管理条例》,规范民间资本交易市场的举办、经营和管理活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民间资本交易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