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专版报道“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

5月12日,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论坛邀请了150余名国内著名专家、知名浙商以及地方政府代表出席。《浙江日报》于5月14日第十版“经济·圆桌会”刊登题为“造‘乔布斯’,不如造‘软环境’”的专版报道。

报道从环境竞争力更重要、改善发展环境改什么、给民营经济鼓舞和信心、顶层设计抑或基层创新四个方面,就“改善发展环境、助推转型升级”的主题各抒己见。报道还以《浙江制造,如何“智造”?》为题,将专家主要观点做了“要信心,不要经济抑郁症”、“ 制造业还有很多空间”、“该转型了吗,怎么转型”三方面的阐述。报道还刊登了部分专家的精彩议评。

以下是《浙江日报》的报道:

 

造“乔布斯”,不如造“软环境”

“转型”,这个听起来一点都不新鲜的词汇,正在浙江激起一种前所未有的共识。

5月12日,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由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暨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在此举行。与会150多名专家学者,就改善发展环境、助推转型发展,各抒己见。

环境竞争力更重要

长期以来,许多人谈到转型,就自然而然地把其归入“纯经济”的范畴,而在出席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的专家们的眼中,这并不是一种全面的认识。

“提升经济竞争力,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个是提高产业竞争力,也就是提高现有产业、现有企业的竞争力;还有一个内涵就是提高环境竞争力,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改善发展环境。”浙江省政府研究室主任李学忠如是说。

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姚先国教授也认为,转型升级不是孤立的行为,不仅仅是产业改造,而是一个系统,涉及到经济本身的结构再造,质量提升,更关乎发展环境,而当下,讨论发展环境对于转型升级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不要去造乔布斯,你去造环境。”对于改善发展环境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辜胜阻教授振臂高呼。

极力推崇乔布斯的他认为,“乔布斯”不是花多少钱可以打造出来的,只能靠环境。有网民说如果乔布斯在中国,八成去做房地产去了,就是这个道理。就像蘑菇一样,需要空气、水分适合,蘑菇才能长得出来。乔布斯也要有一个适合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就是,让创新做实业的人可以大富!

“中国不缺技术、不缺资金、也不缺人才,缺的是怎样把这些生产要素集成创新的制度,缺少的是和创新相适应的宽容失败、鼓励冒险的创业文化,需要的是人才和项目成长的土壤和环境。”辜胜阻说。

改善发展环境,改什么

当人人都在谈改善发展环境时,改什么,就成了最关键的议题。

对此,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高小平给出的答案是,“建设服务型政府体制,即按照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真正打造一个没有部门利益、没有个人私利的政府。”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高小平认为,政府不仅要转变职能,还要创新职能。

辜胜阻则认为,浙江要改善优化企业创业创新环境,法的环境非常重要。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要对专利法的执法情况进行检查,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当前要把破解企业的融资难包括融资贵、投资难、盈利难、创新难,这四难问题作为改善发展环境的重要课题。”李学忠认为,从政府改革的角度破解上述四难,就要做到四放权、四减少,四放权就是放权社会、放权企业、放权市场、放权基层,四减少就是减少审批环节、审批部门、审批事项、审批时间。

“发展环境的关键就是制度问题,所以改善发展环境,必须在体制机制上面做文章。”姚先国认为,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问题,所以政府必须转型。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黄祖辉院长则认为,环境改善,关键还是改革,而且必须是配套改革,单向改革不能解决问题,一要破解二元体制,城乡二元体制,二要改革产权,三是户籍制度,四是政府体制改革,要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的有效分工和协同治理。

给民营经济鼓舞和信心

“民营经济盛,浙江盛;民营经济衰,浙江衰。”在论坛讨论中,浙江省发展和改革研究所卓勇良所长一席话,引起与会专家、浙商的广泛共鸣。在改善发展环境中,如何认识民营经济之于浙江发展的地位和作用,如何促进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也因此成为一个题中应有之义。

对此,卓勇良认为,现在的民营经济发展方针,基本上是在1997年和2002年这段时期确定下来的,而在过去这十多年,中国和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民营经济的发展方针也应该根据变化着的实际,积极向前推进。因此,现在有必要明确民营经济是竞争性领域的主体,鼓舞民营企业发展信心,这也是改善发展环境。

“浙商是中国的第一商帮,如果说在历史上晋商做得最好,那么当今浙商在所有的商帮中做得最好。”辜胜阻认为,当下实体经济面临严重贫血,企业面临融资难、用工荒、成本高的三大生存困境,企业如果不能向上走、向外走,就会向下走,就会被淘汰。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要做三件事:一是放,拓宽投资渠道;一是扶,使企业轻装上阵;一是逼,用市场倒逼机制,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政府要通过改革创新,形成制度红利,用制度红利来替代人口红利和土地红利。

顶层设计抑或基层创新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无数改革创新都源于基层,无论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是浙江民营经济的率先发展,都是如此。

但是,在浙江人均GDP已经超过9000美元,各项改革都已经步入深水区的当下,改善发展环境,是通过顶层设计,抑或基层创新呢?

对此,姚先国认为,现在经常说顶层设计,但实际上破题的顶层设计并不多。而今天讲转型,很多人认为要政府来推动,而实际上,不能仅靠政府,需要政府、社会、学界、民众各种力量,形成共识,共同推动。

1956年,永嘉县就进行了大包干,比小岗的改革还要早二十二年。1983年,永嘉县有了桥头钮扣市场,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业市场。部分基于这种历史经验,永嘉县委书记盛秋平在讨论中提出,“现在大家都非常崇尚公共政策的顶层设计,但浙江模式就是靠劳动人民创造起来的,靠千千万万在外的企业家创造起来的,今后浙江的发展还是要靠从基层实践当中去总结政策。”

在盛秋平看来,比如温州金融综合改革,要取得突破,关键还是要依靠千千万万的温州人、浙江人,依靠他们的智慧和头脑去突破,通过推进村镇银行、民间借贷资金服务中心、民间资本管理公司以及农民资金互助社等种种形式,让浙江民间金融浇灌实体经济之花。

 

浙江制造,如何“智造”?

在首届中国转型发展论坛上,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毫无悬念的成为焦点话题之一,面对当前严峻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面对融资、投资、劳动力等等两难选择,浙江制造业如何应对,如何化危为机,与会专家学者、浙商代表一一道来。

要信心,不要经济抑郁症

何玉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我提出一个概念,就是经济抑郁症效果。投资人不想投了,因为不看好了,消费者也不想消费了,都在观望,结果呢,正因为这种心态,恰恰就真的不行了。现在的经济形势,可怕的不是我们有多困难,而是这种消极观望心态。

徐小卫(湖南省浙江商会常务副会长):今天的生存也是为了明天的发展。应对当前的形势,首先一个要把我们弥漫的悲观情绪扭转,这个扭转要靠自己,很多浙商都是自己闯出来的,光着脚出去闯天下,现在这样一个情况,其实也没什么可怕的,再困难有当初困难吗?

制造业还有很多空间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我同意大家的观点,制造业在浙江,还有很多空间可以做。就像日本、韩国,你看他们制造业都转移了,但是那只是把生产基地转移了,核心的环节、命脉还是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上。

金雪军(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产业犹如人的躯体,金融犹如血液,贸易犹如水分,金融是重要,贸易也重要,但躯体还是产业,这个产业主要是指制造业、农业等这样实体部分。

该转型了吗,怎么转型

凌兰芳(丝绸之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当前的情况,困难是很多。从2008年下半年以来,企业的生存环境一直比较严峻,作为中小民营企业非常活跃的发展因素就是人,即企业家群体和员工群体,但现在看来,这两个群体长时间的素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快速提升和优化。而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口、人口、市场、短缺经济等种种红利都已经开始消失,一些资源瓶颈已经开始显现。现在不是该不该转型的时候,是不转型就没法生存的时候。

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制造业要转型升级,就要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我看有三个角度,第一个就从材料着手,第二是工艺,第三是设计。特别是设计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应该是自主设计,自主设计就是不抄袭,不是人家做iPhone,我也做iPhone,而是你自主有一个创意。还有一点是,核心部件要自己制造,做集成也可以,但一定要是创新的集成。

 

精彩评议

辜胜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挖掘巨大潜力

有一本书叫《2030年的中国》,其中讲到城镇化是中国最大的潜在内需和持久的动力,像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日本也好,增长1%到2%就不错了,中国维持8%的增长速度,有人说还有黄金的二十年,为什么,就是因为城镇化,这里面有巨大的潜在需求,为浙商转型升级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契机。

谭建荣(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提升技术“破壁垒”

瑞士是很小的国家,没有多少资源,但是它的一个手表可以卖到二十万元,这就是核心技术。现在加入世贸组织,贸易壁垒少了,但技术壁垒、标准壁垒还存在,贸易壁垒要坚决反对,技术壁垒怎么看呢?我觉得,我们感觉到有壁垒,就证明我们的技术含量偏低,说明我们的标准还不够先进。

何玉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淡定学“做钉子”

你搞房地产巨额暴利,所有人都抢着去搞房地产,这个很不正常。德国人做钉子,可以七八代人一直做下去,别的再赚钱也不去。一个民族如果缺少一种淡定,一种坚持,哪赚钱去哪,经济就很难持续好下去。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金融源于实体

中国金融必须从建设金融演变为财富管理金融,一方面要关注投资者的利益,一方面要把资金投到实体经济,因为如果大家都知道,所有金融的来源都来自于实体经济,那就不会变成赌场,就不是零和博弈,否则你无论是股票市场、期货市场还是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全部都是零和博弈。

陈国权(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保护”促创新

转型要加大投入、加大创新,但为什么很多企业家没有这样做,有两点原因,第一,在没有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下,就不会再有有效的研发投入,如果说创新成果,很快就会被剽窃,我相信理性的企业家就不会有大量的投入和研发。第二,没有确定的可靠性预期,就不会立足未来收益的长远投资,要给企业家长期立足实业、扎实转型升级的恒心和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