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先国院长:制度也是基础设施

6月19日上午,浙江大学资深文科教授姚先国作为本次T20“创新、新经济与结构改革”国际会议最后一位主旨演讲人登台,赢得了热烈掌声。63岁的姚先国是著名经济学家,长期致力于公共政策研究。他是浙大的名师,年轻时就从学生和同行那里得到了“老前辈”这一美誉兼爱称。

和这两天齐聚安吉的各国专家一样,姚先国的发言聚焦于怎样找到经济增长的新办法,这也是人们对即将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的期待。供给侧改革是当前中国的热门话题,而结构性改革是全世界关心的热点。姚先国认为,中国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目的在于创新活力、创新主体和创新发展,旨在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再造微观经济机制。“这就是说,要完善制度环境,优化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释放经济主体的活力。”姚先国说。

有人说,供给侧改革就是采取西方供给学派的主张;还有人认为,供给侧改革就是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在姚先国看来,这些都是需要澄清的认识误区。他认为,相比政策调整,人们应该更加关注制度环境的建设。姚先国向听众展示了浙大完成的《中国企业健康指数报告2015》《中国家族企业健康指数报告2013》等学术研究成果中的相关数据。专家们在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指标,其中“创业力”“创新力”“领导力”等指标反映企业家能力和素质,“竞争力”“合规力”“责任力”等指标反映整个企业的情况,中国企业这些指标的得分都较高。而“市场力”“服务力”“包容力”3项表现制度环境的指标则连续几年显著落后,企业家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政府过多或不当的干预。“制度环境是中国企业健康发展的软肋。”姚先国说。

制度环境也是一种基础设施。姚先国说,中国的经济性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飞速增长,社会性基础设施如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的投入也在近十几年来持续发力,而诸如产权鉴定和保护、交易规则的制定与实施等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则一直相对滞后,这抑制了中国潜在的经济活力。

姚先国认为,推进制度性基础设施建设,意味着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等。“关键途径是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速政府转型,处理好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姚先国说。在这一过程中,专家学者组成的智库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姚先国还是浙大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他领导的智库团队已经多次为省政府工作“挑刺”,省政府主要领导还向专家们提出表扬、表示感谢。今年5月,姚先国携企业界共同捐资5200万元,设立“先国公共政策研究基金”,以推进区域重大先发性问题研究,为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咨询、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原文链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