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具备丰富的城市文化资源优势,拥有杭州、绍兴、宁波、衢州、临海、金华 、嘉兴 、湖州、温州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共130座),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
距今8000多年前的良渚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城市的最早形态;吴越国和南宋王朝在杭州先后建都230多年,其政治、经济、文化影响曾覆盖大半个中国。
作为文化大省,浙江历史上先后出现良渚、吴越、南宋三大历史文化高峰期。
(图片来源:网络)
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副研究员俞春江就挖掘城市发展中的文化动力、以城市文化战略促进新型城市化发展提出:浙江省应该谋划城市文化战略,迎接第四个文化高峰的政策建议。
城市文化战略,包含文化机构与设施、文化产品、新兴文化技术、文化事件、社区文化、公共空间文化复兴等多方面内容,是历史保护、城市复兴乃至城市营销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市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载体。
但是,由于面临历史文化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禀赋条件与大都市发展格局等多重矛盾,过去浙江省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于城市文化有所忽视。
以省会杭州为例,在文化战略的确定和实施上存在缺憾。
一是文化战略定位不够明晰。相继出台的两个关于杭州建设文化名城的意见未能从世界城市竞争的角度,提出“具有杭州特色”、“承担国家使命”的城市文化战略。
二是推进过程中存在“三重三轻”现象。重历史文化,轻当代文化;重自然文化,轻人文文化;重文化产业,轻文化传播。
三是重大文化举措落实不到位。西湖文化广场的建设规模及格局缺乏代表性,之江区域浙江博物馆(新馆)等“四馆”建设缓慢,至今没有形成代表本地特色的文化地标。
类似现象在浙江省其他城市同样存在。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集聚区域,浙江浓缩了中国文化中的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谐之美,是展示中国文化的最佳窗口。
但浙江省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开发。
作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的杭州,其标志性历史文化资源的实物载体——南宋皇城遗址,大部分深埋于地表2米以下,其辐射功能有待挖掘。世界遗产中国大运河在浙江境内共有300多公里,涉及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宁波五个城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然而2014年6月申遗成功近三年来,其保护开发利用工作仍无突破性进展,沿线城市对于大运河遗产的开发利用仍有巨大空间。
新的历史背景下,要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道路,就必须注重城市历史文化脉络的延续。
(图片来源:网络)
针对城市文化战略的实施和浙江独有的文化内涵,俞春江副研究员认为当前应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是建设一批“东方文化生活体验基地”。围绕浙江城市特点,在环杭州湾、温台和浙中三大城市群率先建设一批文化生活体验基地。
二是创建浙江“世界华文教育基地”。建议在杭师大国际教育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基础上努力打造“世界华文教育基地”,吸引外国友人来浙江,尤其是杭州学习华文、感受中国文化。以学历教育、语言培训为平台,推广中国文化、展示浙江魅力。
三是打造各具特色的东方文化生活城市体验区。注重文化与城市生活空间的融合,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寻找和运用更多的东方文化元素,将城市某一特色文化与特定的城市生活空间有机融合,打造一个主题鲜明的东方文化生活核心区。
四是对接重大战略提升浙江城市国际知名度。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合作的方式,实施文化国际传播战略,在友好城市和丝路沿线国家建立“杭州展示中心”“宁波展示中心”“义乌及浙中城市展示中心”等,推广工艺美术、历史文化、园林建筑等文化资源。
五是建立国际通用的“城市文化清单”。对照国际通用的评价指标,彻底摸清杭州、宁波等城市文化的“家底”,扬长补短。建议委托专门研究机构对照世界文化论坛的评价指标,全方位收集数据,建立“浙江文化清单”。
六是注重浙江历史人文推广。进一步强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对彰显城市文化特色的作用。增强西湖自然风光的故事性,用历史的厚重感衬托自然风光,增加景点的人文吸引力,提升城市生活品位。加快推进杭州“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建设。
七是促进文化与城市经济、产业的融合。在“文化+”的模式下,推进文化与城市经济、产业的融合,生产出更多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产品,实现社会文化经济的繁荣。
八是进一步打响“创意杭州”品牌。加快影视产业发展,推进影视产业国际化,重点策划反映杭州历史传统文化和当代创新创业的影视题材,讲好中国故事、浙江故事;制作一批反映杭州“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影视产品,打造传世佳作。构建“全产业链”,促进影视与科技相融合,努力把杭州建设成为境内外有影响力的全国影视文化中心城市和影视文化国际化领军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