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食品安全谁来保障?

    2018年10月19日,上海中芯国际学校被爆学校厨房内出现变质番茄和洋葱,食物加工日期造假等问题,经查,由上海怡乐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餐饮服务的上海市其他所有28家学校食堂中有三所学校存在不同程度食品安全问题。浦东新区市场监管局责令相关学校立即停止由上海怡乐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继续提供餐饮服务,并对涉嫌存在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上海怡乐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立案调查。此事件引起学生家长众怒,引发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强烈关注。

    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周洁红教授和博士研究生李凯基于全国食品安全事件数据库,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的原因、关键环节以及责任主体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从大数据下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原因与风险的定位出发,提出了一套以信用能力建设为特色、以预警功能为导向的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思路。

微信图片_20190512171549.png

    分析表明从质量安全问题原因来看,有害化学物质添加、添加剂使用不当、假冒伪劣和不合格原材料使用是最主要的食品安全风险源。从环节来看,食品深加工、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种养殖和批发零售环节是食品安全风险最为集中的环节。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尤其是生产加工环节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既有要素问题也有行为的问题,呈现出技术风险与人员风险相互交织的特点。


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

    现在的食品企业信用预警功能缺失。多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为根据企业业务类型,企业规模等信息建立差异化可量化的评价指标,部分部门虽然建立了可量化的指标但往往过于简单,导致信用信息汇总之后就只包括简单的企业基本信息、良好信用信息、不良信息,导致技术风险与人源风险控制指标缺失;进一步,技术风险的管理由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负责,人源风险由食品安全监管与信用监管部门负责,没有实现有效整合,因此无法全面把握企业的风险水平;各地在食品企业小信用与企业、地方大信用的衔接上也存在很大不足,如何确定小信用专业量化指标的权重,使之融合到大信用体系中仍在探索中。

    信用信息的实时归集尚未实现。食品企业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是实施分级管理的基础。由于企业主动披露信息的责任界定不明晰,企业只能被动参与甚至是不参与,而各具体职能部门在信息采集上分工欠明、信息上报时效性要求不明确,加之各部门信息化程度存在差异,导致各部门信息互联共享频率不一,实时归集共享远未实现。

    分类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尚未针对不同规模、不同品类企业或者生产主体的评价标准与管理体系,在惩罚措施、日常监督等方面没有形成差异管理策略,对小作坊小企业甚至无证无照企业更是缺乏约束能力。信用体系的奖惩作用不足,当前存在着黑榜力度不足且公示范围过小,红榜不与市场激励挂钩,红榜少黑榜多等问题。第三方参与不足,表现为信用体系局限于为政府管理服务,不对消费者开放,未有效发挥消费者、媒体与第三方信用评价与信用信息发布机构的作用,导致信用体系所倡导的联合约束尚未有效发挥。


食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思路:

建立食品企业信用指标评价体系

    基于“社会共治”的基本理念,以强化食品企业技术风险和人源风险控制能力为重点,以发挥消费者、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主体在食品安全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为导向,设计一个包含第三方参与激励、公众参与等内容在内的食品企业信用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思路是先提出一个包括基础信用(基本模块)、信用积累(加分模块)和信用流失(减分模块)的企业大信用框架。然后结合《食品安全法》和《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规定,将基础信用模块食品企业登记注册条件中与企业质量信用保障能力相关的指标进行筛选,另对信用流失模块中企业管理者失信、企业失信和信用积累模块的部分指标进行细化,最后再结合大数据分析所揭示的食品安全风险来源与关键控制点分析,建立专业的可量化的食品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优化食品企业信用信息

    明确企业信用信息披露责任,强化企业自身信用信息披露,要求企业将质量风险来源、企业质量信用能力建设等信息主动向政府部门披露,与政府信用信息采集、行业信息发布、消费者和媒体披露形成合力。还要规范各职能部门信息采集内容,提升采集环节的信息的专业性与完整性。对各类小企业、个体户、甚至无证无照经营主体,要把追溯建设尤其是个人信息追溯作为重点,对大中型食品企业则须要求建立规范的信息追溯体系,将上游供应商管理,下游经销商管理统统纳入到诚信能力信息采集范围内。最后明确各部门信息采集上传的时效要求,力争实现各部门信息的实时互通。提升基层职能部门信息查询、运用的权限,使基层能够第一时间将完整的信息上传到信用信息平台。


建立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

    完善信用信息采集和分类管理标准,统一信用指标目录和建设规范,通过积极落实“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建设全国统一的包含自然人和法人在内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实现跨部门、跨区域的信息互通,通过互联网、移动终端向社会公众开通社会公开类信息信用信息查询服务。规范信用发布制度,完善红黑榜制度可重视红黑榜的立法依据审核,扩大黑榜的公开范围,引入消费者与行业协会对黑榜企业的监督,同时将信用红黑榜与企业品牌建设、产品认证、政府部门招投标等挂钩,将企业信用信息向阿里巴巴等重要商业平台开放,增加红榜企业的发展机会,强化对黑榜企业的约束力。强化信用约束,构建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联动机制,推广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建立食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对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直接影响食品安全的要素实施限制进入,对涉及严重失信的食品企业、企业法人代表,限制其再度进入食品行业。

微信图片_20190512171550.png


第三方参与建设与监督

    做法为培育第三方信用评价与信用服务机构,明确第三方信用评价机构建设与考核标准,加强政府与第三方机构在信用数据上的互通互补。利用食品行业协会依据对本行业风险来源和风险控制点的准确把控,强化食品行业自治自律,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信用规范,加强会员企业信用档案管理。鼓励消费者、新闻媒体参与企业信息披露与监督,建立健全有奖举报制度的方法可以鼓励群众举报失信违规行为,对举报问题及时查处,鼓励新闻媒体开展建设性舆论监督、参与食品企业质量信用建设监督,发挥其发现信用问题、信用信息发布和信用问题监督中的积极作用。强化新闻媒体约束,规范信用发布与信用监督,明确新闻媒体信用发布与信用监督的责任能规范其信用发布和信用监督的流程,克服虚假宣传与过度引申对社会信用环境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