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6年起,作为钱塘江的上游地区,柯城区勇担“一江清水送下游”的源头责任,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谋划实施了庙源溪、石梁溪全流域统筹开发“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一本账”的“四个一”治理模式,推动了“两溪”实现了黑臭河、垃圾河向“最美溪流”化蛹成蝶的华丽蜕变,走出了一条具有柯城特色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路。全流域整治、全辖区生猪禁养、全方位保护生态,使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开发机制更加完善,治水理念深入民心。
据浙江日报报道,2018年初,衢州柯城区在园林村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柑橘擂台赛暨现场拍卖会,宇发农场一个大棚的柑橘就拍出了17.1万元的高价。截至今年,柯城区已创建市级柑橘精品园13个,推广优良品种2258亩,培育柑橘家庭农场210个,淘汰三低橘园2.2万亩,流转橘园1.8万亩。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柯城区围绕石梁溪、庙源溪片区柑橘产业发展布局,建立柑橘文创园、绿道等,建设全省首个橘海森林公园,推进农业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深度融合。
(图片来源:网络)
作为浙西重要生态屏障,良好的生态环境一直是柯城最引以为豪的一张“金名片”;作为钱塘江的上游地区,水既是柯城最为灵动的韵脚,更是柯城人必须不懈守护的对象。然而,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也曾遭受一些“低、小、散”产业的影响,庙源溪和石梁溪在衢州当地被称为“两溪”,是柯城区的两条主要溪流,两岸小造纸厂、小加工作坊、养猪场等将污水直排溪中,使原本清澈的溪水“不堪重负”,最终变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黑臭河、垃圾河,老百姓反应强烈,要求治水治污的呼声很大。柯城区迅速行动,紧紧围绕省市决策部署,以“水美、转型、富民”为主题,深入谋划河道整治规划,创新“四个一”全流域统筹开发机制,坚持每年重点整治两条河流,全流域推进造景美村,全方位推动转型发展,力争将庙源溪、石梁溪等主要河流打造成“最美溪流”。
(图片来源:人民网浙江频道)
四规合一
柯城区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水平。坚持“规划在先、规划超前、规划有效”的原则,按照“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点面结合”的要求,对多个规划进行套编,促进全流域治水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旅游规划、城市绿道规划“四规合一”、在市区一体、城乡一体的大背景下,将柯城至于全域旅游发展大格局中,加强与全市现代田园城市和信安湖旅游开发等规划蓝图的衔接,进一步明确“三轴四区七节点”的总体框架结构,头筹推进流域内的连片开发。
四同共治
在全省范围内率先提出并实施水岸同治、上下游同步、“五四三”同推、流域和道路共进的“四同共治”全流域治理模式。主要分为三步走:第一步,全流域整治。坚定以生猪禁养作为源头治污的第一突破口,落实生猪退养生态补偿机制,全流域消灭“两溪”水质最大污染源头,累计退养生猪53万余头。同时,通过打好全流域河道清淤,禁止采砂及农村“双治”等组合拳;在衢州率先消灭垃圾河、黑臭河,庙源溪、石梁溪水质合格率分别从治理前的20.3%、59.3%到治理后的84.7%、92.4%。第二步,全流域原生田改造。以拆促景、以改促景、以建促景,坚持不砍树、不截弯取直、不破坏自然湿地和植被资源,在保持河道原生态基础上,结合“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整治行动,通过退堤形成生态缓破断面、湿地原生植被修复等措施,同步开展岸上岸下生态改造,配套自行车骑行绿道、游步道,提升河道“两翼”生态化景观系数。第三步,全流域体系统提升。更加注重“盆景”向“风景”的转化,依托河道自然流失及蓄洪、生产需要,实施堰坝等节点工程景观化改造,充分融入当地立春祭、女儿节等非遗及农耕文化元素,与周边田园景观及人文风情有机融合,一堰一坝,有效提升河道“韵味”。
(图片来源:网络)
四责联动
通过明责、履责、督责、追责“四责”联动,建立工作责任闭环。纵向上,自上而下构建了区乡村三级跨区域的上下游、全方位、无死角的联动联责机制,由区主要领导分别担任庙源溪、石梁溪总河长和工程总指挥,全面负责全流域统筹开发工作。横向上,从左到右创新了“锋领擂台”“赛水赛歌”文化治水等互看互学机制,发扬柯城“四干”精神,再创“柯城速度”,形成了三级联动、各级各部门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引领带动“两新”组织企事业单位及“保护母亲河”等草根联盟认领治水“微心愿”百余条,筹集资金数百万元。同时,坚持将全流域统筹开发工作纳入问责范围,加大对不作为、慢作为干部的问责力度,打破“等待、观望”的怪圈,倒逼全区上下积极投身流域保护工作。
四措增收
创新常态化的富民机制的做法在于认真算好生态富民增收“经济账”,发挥政府财政的主导作用,创新出台转产转业“十大扶持政策”、“柑橘产业转型升级等政策,统筹推进“三环一改”、“三位一体”农合联信用合作、柑橘转型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五个一百工程”等四大专项行动。坚持“溪、岸、村”并举,“农、文、旅”齐进,依“两溪”自然人文景观,围绕休闲旅游、养生养老、文体创意等主题,明确各重要轴线、区块、节点、村落产业布局和功能分区,构建全流域完整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彻底打通群众持续增收致富的“项目、资金、政策”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