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库兹涅茨曲线(Kuznets Curve, 如图一所示),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应是呈“倒U型”,意味着,市场个体间的收入差距先是逐步拉开,到达一定程度后,又逐渐缩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起初的市场中只有少部分人掌握了致富的技术和方法,这也就促进了这一部分人的先行致富,而剩下的那些市场个体,由于知识和技术的相对缺乏,便有所落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先进的技术与知识也随之渐渐覆盖整个社会,这便让之前相对落后的群体得以掌握先进的知识与技术,从而渐进式地缩小之前被拉开的收入分配差距。
图一:库兹涅茨曲线
(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库兹涅茨这一美好理想,并没有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恰恰相反的结果。
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 Paris)的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Thomas Piketty)曾在其颇具争议的《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通过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过去近百年经济数据的统计,发现收入不平等的变化并非是库兹涅茨式的“倒U型”,而是一条“U型曲线”,例如图二所示。
图二:1910年至2010年期间美国收入不平等的变化
(图片来源: Piketty, 2014 )
因而,皮凯蒂将收入大致分为两类,即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同时,将收入差距变大的原因,归咎于资本收入的分化。如图三所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法国、英国等三国国民的资本与收入之比呈上升趋势。换而言之,其资本的增量(资本收入)要大于劳动收入的增量。这也就暗示了资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拉开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三:1870年至2010年期间德、法、英三国资本与收入之比的变化
(图片来源: Piketty, 2014 )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曾举办了主题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公共政策沙龙,并讨论了如何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有关与会专家观点如下:
深化市场导向的改革,完善竞争机制,保证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资本自由流动可打破垄断,促进不同产业利润平均化,缩小行业之间收入差距。加强劳动力流动,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可以打破身份、户籍壁垒,消除二元劳动力市场造成的不合理收入差距,使劳动要素获得较高报酬。同时应帮助弱势劳动者提高市场适应性和竞争力。建议在技能培训、就业信息、组织劳务输出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切实解决其看病难、住房难、子女教育难等问题,切实打破地区性保护。
对垄断性行业进行改革,调整国家与企业、企业与职工的分配关系。第一,继续推进资源税改革,建议参考澳大利亚资源税改革模式,把从价税改为针对利润征收的直接税,以防止纳税企业通过提高资源价格把税负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同时把资源税改革范围扩大到煤炭等其他矿产资源领域。第二,建立国企工资分类调控制度,优化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改革企业工资总额管理。第三,加强对天然垄断性行业和具有垄断地位国企的监督和审计,提高其经营管理透明度,保障其依法经营和垄断性收益依法分配;对触犯反垄断法的企业采取拆分等措施以保护竞争。第四,改革国企红利上缴制度,提高分红比例,扩大上缴范围,将红利纳入公共财政,统筹用于民生支出。
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减轻劳动者税负,是提高劳动者收入的根本途径。一方面,应通过完善法律和建立工资协商谈判机制保护劳工利益,形成反映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工资决定机制和增长机制。另一方面,大力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改善其融资和经营环境,以促进就业从而改善初次分配状况。长期以来,各地政府热衷于发展大企业、投资大项目,小企业经营环境较为不利。建议严格依法行政,杜绝公务人员以监督名义巧立名目、设置障碍;对小微企业实行以结构性减税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并逐步加大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