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民众也切身地感受到了由新型城镇化所带来的“红利”。不论是地铁组网等公共基础设施的升级,还是类似于杭州“城市大脑”的嵌入,以及各类“互联网+”应用的推行,无一不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变得快捷高效。
“硬件”设施的升级优化,一方面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使他们更加愿意前往包括北、上、广、深等传统一线城市,以及其他例如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让这些生活在都市里的民众,因为各种“便民”设施和应用的涌现,而节省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自身对于“软件”的需要,即精神文明方面的需求。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不仅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人口的涌入,市民对本就稀缺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变得更为迫切需要。与此同时,也对社会人文方面的构建提出了新的期待。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徐林教授在2013年通过对浙江省1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评估以及对相关专家问卷调查表的统计分析,对这一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仍具现实意义。
徐林教授认为有以下三个关于“城市品质构建”方面的问题是值得重视的:
1、城市环境品质的“跛行”状态
城市环境品质分为自然物质环境品质和社会人文环境品质。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自然物质环境固然重要,但城市的健康环境依赖于市民在自足的物质基础上精神有所归依,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保证城市品质的整体提升,避免城市发展的异化。数据表明,浙江11个城市的社会人文环境品质得分均低于自然物质环境品质得分,从均值来看,前者较后者低25.51%,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城市环境品质发展严重“跛行”,源于社会人文环境品质提高难度较大、见效较慢。但随着城市之间自然物质环境品质的趋同,未来城市竞争力的比拼将越来越侧重于独特的社会人文环境品质的提升。
2、城市品质维度的非均衡状态
城市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需要该系统内多样化的组成要素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这些组成要素即是城市品质的六大维度,包括城市生态、城市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城市文化、城市生活以及城市管理方式。多样性是城市的天性,城市发展不能仅强调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更应强调经济、社会、环境的整合和有质量的发展。一般说来,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较好,城市生活质量也会相应提高,排名靠前的杭州、宁波和舟山的维度发展均衡度也相对靠前。因此,维度之间发展均衡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3、城市管理与服务设施水平的滞后状态
通过各维度得分的相互比较,研究发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得分均值最低。从11个城市的整体情况来看,电子病历普及率、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社区服务设施综合覆盖率这三项指标都较低;从评价排序情况看,大城市的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和城市服务设施水平均高于中小城市。城市管理水平从数字化手段的使用情况和城市管理方式的多元化水平来考核,城市管理制度滞后将是制约城市品质未来发展的主要因素。滞后的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设施水平不利于城市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不利于城市舒适生活风貌的展现。
同时,徐林教授建议从提升社会人文环境品质,促进城市品质子系统的均衡,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倡导城市文化繁荣进步等四个方面入手,以此破解我省城市“非均衡”发展问题,具体对策包括:
1、大力提升社会人文环境品质
要改变城市环境品质发展严重“跛行”的现状,必须要扭转重物质、轻精神的观念,大力提升社会人文环境品质。这需要政府明确人文环境建设的方向与规划,以及社会团体和个人监督社会人文环境的建设情况,也有赖于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和完善,更需要家庭、企事业单位、文化团体、新闻界及社会名流的大力参与、支持与合作,最终营造舒适的城市生活环境、高效的科技人文环境、科学的城市管理环境、健康的社会信用环境等。
2、促进城市品质子系统的均衡
城市品质子系统的均衡发展是指城市生态、城市服务设施、城市经济、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和城市管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推动品质城市的和谐演进。一方面,在产业升级模式上,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既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也要从传统制造业升级到现代服务业。另一方面,在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上,要转变以招商引资为核心的工作模式,要为居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物品和服务水准,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为公众服务相关的工作能力的考核。
3、努力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
从工具层面,通过增加智慧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提高城市管理工具的数字化程度,增加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比例、政府非涉密公文网上流转率、电子病历普及率等水平。从体制层面,既包括环境保护法律与法规、经济引导政策与手段、市政设施体制以及其它相关行政命令手段等正式制度安排,也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在内的城市非正式制度安排。
4、大力倡导城市文化繁荣进步
城市文化的繁荣进步有赖于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加强科教文卫设施建设,如优先在相对薄弱地区共建体育设施、统一配备能够适应环境需要的特殊医疗装备、定期安排市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增加每万人拥有公园数量及文化场馆数量、因地制宜地推动城市旅游业的发展等。此外,还需要加强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重视历史文脉的继承和发展,促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保障城市自由精神与城市社会公正,形成公平正义的城市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