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年初举行的“两会”记者会中,李克强总理就彭博社记者所提出的关于“吸引外资和促进外贸”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并强调“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这无疑为被贸易保护主义和逆全球化阴霾所笼罩下的世界经济打上了一剂强心针。
然而,对于那些对中国市场蠢蠢欲动的中外投资者来说,他们却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那就是,中国那么大,该去哪儿看一看?
由于我国的特殊地形与实际国情,事实上,凭借其自身不到4%的国土面积,与约占15%的全国人口比重,长三角城市群却占有了近25%的全国经济总量,达到2.81万亿美元,更是在2017年超过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英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GDP)近2000亿美元(如图一所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世界银行)
浙江作为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之一,其GDP占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的27%。与此同时,浙江也面临着来自其他兄弟省市的竞争压力(如图二所示),特别是江苏省的制造业、上海市的服务业以及安徽省的农业。面对重重经济发展的压力,浙江该如何通过改善自身的营商环境,以此吸引各类优质且多元化的投资者加入我省转型升级的主力梯队,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对此,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教授等基于世界银行的相关指标,为我省营商环境的建设与优化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1、加强宣传和沟通的精准性,提升社会尤其是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我省营商环境建设及其成效的认知,提升认同度。
世界银行首席执行官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和负责中国营商环境评估的世界银行高级经济学家马钦博士(Marcin Priatkowski)都强调,政府应通过各种形式与营商人士沟通,宣讲相关法律、政策和做法,最大限度地帮助被访谈人的理解和认知。否则,政府采取的改善营商环境的措施对于提高世行的评估分值将是徒劳无功的。这需要我们对营商环境建设及其成效宣传和沟通的精准性给予高度关注,以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公允。
2、对标世界银行指标,尽快研究和出台推动浙江营商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指标主要关注国家间营商环境的差异,指标中有关程序、时间、成本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内容,省级政府可控的主要是时间效率指标;另一方面,世行数据基本采取的是专家判断的形式,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偏误。为了准确和客观地把握我省营商环境建设的现状,有效推动建设和优化工作的开展,建议在我省2017年政务环境定量评估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研究和出台推动浙江营商环境建设的指标体系。
3、以营商环境评估为手段,持续推动浙江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提升。
我们对2017年和2018年半年度浙江省100个地市区(县)政务环境的评估经验,以及我们在杭州滨江区和衢州市开展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研究,省级部门已有的数据基本可以满足我省营商环境定量评估的数据要求。建议在全省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借鉴世行评估方法,对全省开展定性和定量评估,以评估为手段,促使地方明晰自己的短板和完善的目标与事项,持续推动全省营商环境的优化和提升,在世行评估中展现中国优良的营商环境形象。
4、及时总结浙江营商环境建设的经验,推动营商环境相关的行政体制和机制以及法律法规的改革。
按照世界银行的评估指标,不同经济体营商环境的影响因素主要涉及行政体制和机制改革,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浙江作为世行中国评估的样板,应该及时总结和凝练建设的经验,发挥浙江先行先试的优势,积极推动我国行政体制和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推动我国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