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去街角小店买酱油,拿到酱油才发现钱不够,店主说小丫头下次过来钱要带够啊。其实不用等下次,回家后就把钱再送过去了。大约四十岁以上的人多少都有些类似的生活记忆,人跟人之间,因为信任,什么都会变得简单。
10月26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年,杭州市社科院举办的一个企业社会责任发布会的论坛,主题词是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我却想到关于信任的几个问题。
法律建立的前提当然是防范和惩处,也是为了保护大多数,这是通识。规章和各种制度的建立,应该也是遵循同样的逻辑。但如果所有规则和制度的前提都是不信任,监督无所不在,检查无所不在,那么社会为之付出的成本可能也是巨大的。
国家铁路局于2018年上半年发布2017年铁道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7年全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完成30.84亿人次,比上年增加2.70亿人,平均每天844.9万人次。2016年平均每天发送旅客770.97万人次,2015年694.47万人次,2014年645.76万人次,2013年576.97万人次,2012年518.73万人次。
2018年1-9月份平均每天发送旅客936.12万人次。9月平均每天发送旅客数941.76万人次。从统计数据看,乘客人次的不断增长是毫无疑问的。
回到开始的信任与简单的主题。每个乘高铁的人大概都记得,每次乘车需要果的检查:进入车站后检查身份证+车票一次,同时进行的行李检查可以算半次,进闸口检票一次,上车一次,出站的闸口检票一次,总共4.5 或5次检查,大约也是世界之最了,申报吉尼斯纪录的话,也许能成功。始终都很难明白的是,前面已经这么检查了,为什么出站还要再过一道关,而且在大站过这道关通常都要2-3分钟。这道关口不仅必要性不强,浪费时间,还不利于乘客的疏通。
按1-9月份平均每天发送旅客936.12万人次,假设出站闸取消,平均每个乘客少用一分钟,每天节约的时间相当于1个人6500天,1000个人一个星期(6.5天),一年呢?
因为不信任,各种严密严苛的规则应运而生,特别情况下没有人会质疑它的必要性。但长期如此,不说对社会行为、社会心理造成的影响(这样的境况很难造就宽松的社会环境),也不说规则执行本身的巨大成本,就上面的简单算术结果,已经告诉我们过多的检查和监督目前来看社会确实能够承担,但这个承担是规则制定者乐意见到的吗?或者一开始就疏忽了这个问题?
本文作者系浙江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李金珊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