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城市发展史,世界级的大都市大多都是傍水而建,比如:伦敦的泰晤士河,纽约的哈德逊河,巴黎的塞纳河,莫斯科的涅瓦河,上海的黄浦江等等。与此同时,这些城市更是充分利用了自身的地理优势,在金融、旅游、文化、创意等多个方面独树一帜,以此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并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国际都市。
杭州,有着“一江、一湖、一河”独特的天然优势,并借此衍生出了多个顶级商圈,包括武林、黄龙、钱江、湖滨、庆春等,为其在金融、商业零售、不动产、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战略基础。同时,在城市规划方面,将新建商圈的部署有意识地向外扩张,对滨江、城西、城北等非核心区域做了延伸与开发,放大了杭州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
(图片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依托于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京杭大运河”,城北的“运河新城”备受瞩目,将在未来成为杭州城的“文创”担当。
针对“运河新城”的发展定位,浙江大学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陈建军教授等为“运河新城”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创新发展,提出了以下4点建议:
1. 引进打造文化产业的支柱型人才集聚平台。对标法国巴黎的塞纳河和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等世界著名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一个重要的空间布局特征就是区域内有一个或多个世界知名文化艺术机构,由此形成了核心文化艺术殿堂,集聚了一大批学者、艺术家和文艺青年,以及围绕着这个文学艺术的社会群体延伸起来的社会网络和产业链,进而形成广泛社会群体参与的文化产业生态环境。因此,要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态环境,除了自然景观即京杭大运河之外,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以及其他城市社会基础设施之外,引进世界著名的艺术以及各类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等学术机构是关键步骤。有了这些机构的支撑,就有了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集聚平台。
2.精心打造创新创业人才成长以及相关人群集聚的生态环境。形成更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政策环境,包括在运河新城实行更有利于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外来求职者包括各种“杭漂”荟萃,落户扎根的户籍制度,为年轻的创业创新和就业者创造更有利于他们落地运河新城的租房、买房、用房制度。
(图片来源:网络)
3.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实现运河两岸的联动发展。与钱塘江不同,运河的成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岸的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管理和统一运营。目前运河新城仅仅包括运河城北地段的运河东岸,西岸余杭区所属地段并不包括在内。运河两岸体制机制非一体化不利于运河的开发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进行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行政壁垒,将运河余杭段和运河拱墅区段统一规划和开发管理。
4.重视运河新城的产业生态链的塑造。重点打造领先国内国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链、价值链和供应链。形成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簇群,包括创意、美术、设计、雕塑、电影、戏剧、音乐、文学创作、智慧经济、新闻媒体、广播电视以及与此相关的风投、基金、私募、酒吧、咖啡厅、画廊、音乐厅、各类餐饮服务等产业簇群,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科技服务、智慧服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以及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集聚。建设好为产业人才服务的科教文卫设施和其他城市功能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