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些平台介质也借此搭上了顺风车,并催生出了一种经营模式,名曰:分享经济。其中不乏有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包括滴滴、Uber、Airbnb等,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据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的相关统计(2016&2018),我国分享经济市场规模已从2015年的19560亿元,提升至2017年的49205亿元,增加了约152% 。值得一提的是,分享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 成为了拉动就业的新引擎,2017年,约有7000万人参与了“分享经济”相关服务的供应,贡献了约716万个就业岗位,这个数字较2016年提高了两成多。
说了那么多,归根结底,到底什么是“分享经济”?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说不可貌相的路人甲在杭州有两套房,且其中一套用来自住,这就意味着另一套很有可能为“空置房”。而“空置房”,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市场是一种浪费。站在供给的角度,空置房的业主每年需要为此支出各类相关费用,比如:物业管理费;透过需求的视角,那些对住房有“刚需”的市场个体,因为市场资源的稀缺,而无法满足自身对于长住或短租的需求。因此,分享经济,作为一种将闲置资源再次投放市场并将之进行再利用的经营模式,可以在抵消业主各种“养房”成本的同时,又能消化一部分的市场需求,从而矫正之前的“资源错配”问题。
当然,作为新兴经营模式的“分享经济”,仍面临一些该模式所特有的挑战。杭州师范大学王淑翠教授将其归纳为以下三点:
1、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冲击了传统权益分配模式
分享经济在重新赋予人们更多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分享经济的实质就是出售部分闲置的或剩余的使用权。然而,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创造了瞬时的、短期的、高效的租金等收入,改变了传统的以交易为主的权益分配模式。于是,分享经济模式下,人人参与的点状经济结构取代了原有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块状经济结构,深刻地冲击了产权制度、财税制度等核心问题。这也将触及到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引发新旧经济的冲突。
2、平台避税给各国财税部门带来政策难题
作为平台上的服务提供者或个体生产者,处于税收监管的真空地带,他们除了向平台交服务费之外,并无个人所得税或营业税负担。这必然导致经营同样业务的传统公司对此商业现象的不满。随着这些新型平台公司逐步开始盈利,政策专家认为这场战斗可能会从国内转向国家之间,有些平台公司注册时就选择了税负轻的国家或地区,根据测算,目前这已涉及到数十亿美元的企业所得税。除非全球各国间能在税收制度上形成共识,找到同样的应对办法,否则税收损失将是很严重的。
3、 平台、供应方、需求方三方责任划分不清楚
目前分享经济主导的商业模式仍然处于发展早期,法律和监管处于空白状态,而正是这种政策法律的缺失会导致各种问题和纠纷。作为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个体和平台之间的责任划分不明确,缺乏法律依据判定各方责任。目前,世界范围内还没有明确法律出台,例如网约交通平台上的服务提供者在工作期间的医保、车险、折旧费等究竟该由谁出?平台顾客权益如何界定?权益受损该由谁负责?平台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责权利如何划分?总之,对供应方、需求方和平台企业三方在交易过程中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权利,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
(图片来源:网络)
对此,王淑翠教授又同时提供了3个解决方案,旨在尽可能规避运营“分享经济”时所产生的一系列风险,具体如下:
1、 继续完善相关法律和政策
分享经济模式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管乏力,分享经济交易市场也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因此需要政府完善法律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分享经济中各主体的行为,让分享经济模式下的经济行为有法可循,竞争有序。在分享经济中各主体的法律责任界定上,汉德公式(Hand Formula)可作为划分和制定各自法律责任的理论依据,汉德公式主张,涉及事故的各方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其避免事故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成反比。汉德公式能广泛运用于版权纠纷、假货纠纷、隐私泄露纠纷、虚假广告纠纷,以及金融和投资纠纷等领域,这也是目前网络平台普遍面临迫切的内部治理和政府监管的难题。另外关于平台和个人避税问题,可参考传统工商企业的税收制度,由平台代收代缴相关税收。
2、政府联合平台监管平台上的个体
有效的监管应该是分层的。政府直接管个体,不仅抛弃了网络平台这一最有效的知识协调机制,而且还让政府直接面对无数的麻烦和冲突,这不仅会极大地增加公共服务的负担,而且还会由于不停的监管挫折而损害政府的管治威望。而承担着私人投资的平台公司由于开放竞争的环境,在维护平台秩序和信誉方面,具有比政府强烈得多的积极性、知识经验以及管理手段,他们有能力直接管理好平台上的个体。
3、鼓励社会监督和协同治理
由于对分享经济的监管目标应该是多样化的(解决就业、提高税收、繁荣经济、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等),监管主体和监管手段也要呈现多样化,发动平台、社会机构、消费者、提供者等多方力量,建立一套多主体、互动的公开社会评价和综合治理体系,弥补法律监管的不足,让各主体在分享前、分享中、分享后都能找到评价依据和关键证据。在政府监管手段上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让每个人的行为都能在互联网上有迹可循,纠纷发生时能够还原事实真相;引导分享经济的各利益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增强社会公众的监管意识。另外,也可引入商业保险,为分享经济的各方主体提供商业保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