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转型升级”的积极推进,我省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化和多样化的需求也随之增加。据统计,仅2018年的上半年,我省劳动力市场的季均供求缺口就达到57.36万人,同比增加了4.67万人,其中季均用工需求为130.75万人,而市场供给为73.39万人。值得一提的是,劳动力市场的用工需求大体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两者合占总需求的98.67%,且第二产业的用工需求占总需求的61.11%,第三产业占市场需求的37.56%。因此,在一些特定行业,比如制造业、住宿餐饮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业、和文娱业等,纷纷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工现象,分别占缺工总数的33.99%、25%、21.62%、以及20.79%。
(图片来源:网络)
但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用工需求折射出我省各行业的发展仍然以制造业为主,虽然第三产业用工需求占总需求的三成以上,但较同期回落了1.71个百分点。因而,如何通过吸引以及配置高素质人才,是进一步深化我省“转型升级”的关键。其首要任务是将我省的人力资源服务打造为一个“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市场规律”的体系,进而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引导与分配。
对此,浙江省人力资源和保障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吴玮就我省人力资源服务当前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挑战,提出了以下3点对策与建议,以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自身的市场化、国际化、以及信息化的水平:
1、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市场化发展。
通过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融合发展,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内部的结构优化等方式,丰富和延伸人力资源服务产业链,加快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内部服务产品、服务项目、服务结构的调整提升,着力加强创新创业急需的服务内容。同时,完善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组织政策。推动国有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股份制改革和战略性重组,支持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支持众创空间、科技服务机构拓展和提供人力资源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除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决定另有规定外,取消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实行认缴登记制。研究简化对有一定实力、社会信誉好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审批办法,逐步推行属地注册、备案登记制度,强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并积极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构建实体运作平台,搭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良性互动机制,开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重点行业对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街区、基地等集聚区,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发展业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集约持续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
2、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国际化发展。
首先得加大吸引力度。改善商务环境,积极吸引国际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对入驻的人力资源服务跨国公司总部、大集团、大公司,在工商登记、资金管理、出入境、购租办公用房补贴等方面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需要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企业,并鼓励现有企业通过兼并、收购、重组、联盟等方式,建立一批实力雄厚、影响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团,进而促进龙头企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积极培育一批规划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发展强劲的区域品牌,形成以品牌引领的优势产业群。同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国外同业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鼓励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与国外同行形成战略联盟,引进国际先进的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服务项目、服务技术、服务标准和管理模式,推动人力资源服务离岸外包业务和国际交流业务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产业能级。
3、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信息化发展。
鼓励企业研制开发多重专业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代替传统操作模式,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务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实现主要业务的整合贯通,实现管理的整体信息化。加强技术集成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开展云计算和软件运营服务,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产业技术升级。建设人力资源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运用,加快人力资源市场管理服务信息化建设,搭建人力资源市场统一的申报、许可、备案、监督、查询验证等信息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明确共享范围边界和使用方式,厘清数据管理及共享的义务和权利,依托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平台,大力推进人才基础数据资源、信息系统跨部门、跨区域分享。加快建设政府人才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支持企业开展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建立市场化的人才数据应用机制,在保障公平竞争的前提下,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建设。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通过政府采购、服务外包、社会众包等多种方式,依托专业企业,建立人才大数据中心,开展政府大数据应用,积极开发大数据技术,挖掘人才资源价值,为人才开发、人才引进、绩效评估、动态跟踪提供科学服务。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大数据应用机制,定期发布人才统计公报,编制人才供求目录,建立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预测监测机制,加强市场动态监控系统建设,监控人力资源流向。健全人才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建立数据安全监测、预警通报、控制和应急处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