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人生已知天命,却还走上漂泊路,60后奔向1.5线

    每一个打工者的故事,就是一个中国家庭的故事。

    老董是名60后,今年53岁,已然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初识老董是在他的网约车上。

    一上车,老董突然向我问起杭州主城区内的租房价格,他说自己听说杭州开网约车有赚头,元旦前刚刚从老家四平来到杭州,现在落脚在朋友位于下沙的出租屋内。春节后,朋友的老婆也要来杭州,老董需要自己找个住处,不过,老董觉得人生地不熟的,找起来也未必方便,所以在他的车上,他时不时的就要问问乘客,了解下杭州的租房市场。

001.png

    老董性格开朗,聊着聊着就向我讲起了自己来杭州的故事。老董是位职业的出租车司机,在东北开了20的车,出租车是一茬换了一茬,收入性价比却是越来越少。养家糊口开了20多年出租车,2018年的年底,老董去医院对身体彻底检查了一遍,在确认身体没有什么大毛病之后,老董下定决心,南下打工。

    在老董口中,这次南下来杭打工就是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最后放个“大礼花”,毕竟,杭州虽然干的辛苦,但是一年可以赚到在老家的双倍收入,老董说自己干完这一票,吃完最后的苦就带着钱回到东北老家安心退休。

    老董是个典型的东北人,起初来杭州之前,他最担心的就是在这边人生地不熟会有些孤单,但是老董说刚来了杭州之后他就打消了这种疑虑。因为,在他的身边聚集了一大帮同龄的各地来杭打工者,大家虽然操着各地方言,但是因为同样的打工经历逐渐搭建起了自己在新城市的朋友圈。而大家来到杭州,原因虽然各不相同,却有着同样的判断:像杭州这样的1.5线城市,打工的性价比明显高于一线的北上广,所以,大家的打工目的地也是出奇一致,集体奔向中国正在发展过程中的1.5线。

002.png

    打工者,这个词汇已经进入大众视野超过20年,20年间,这一词汇从最初的郊区农民进城务工者的代名词到后来的大量进城农民工的代名词,20年已过,现在这个词汇更成为了众多跨地域谋生务工者的统称。

    而根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显示:老年流动人口规模从2000年的503万人增加至2015年的1304万人,年均增长6.6%。当然这里的老年人口指的是60岁以上人口,但根据统计,就是60岁以上人口中,也有两成的流动人口是在外谋生的打工者。而显而易见的是,这个数字还在不断的扩大中。相信,将来在这一庞大数字背后,是无数个60后老董的身影。他们虽然已经年过50,在知天命的年纪里走上了一条漂泊的打工路。

    今天是腊月24,春节马上就到。今天,我们用这样的一篇短文致敬一年中那些可爱的劳动者们,尤其是像老董一样的60后打工者,不讲大道理,只真实的记录下他们在外打拼的小故事。祝愿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老董们能够身体健康,当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小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