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编者按】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不断增加,成分日趋复杂。农村生活垃圾对村容村貌、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农田污染的影响很大,不加以管理,会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新农村建设。自2012年起,桐庐县分阶段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积极探索资源化处置和源头分类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培养了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群众素养,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桐庐县地处浙西北,是典型的山区县。全县共41万人口,约有农村居民32万人。作为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典型,桐庐县在“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先试先行,积极探索实施农村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从2012年起,桐庐县鼓励广大村民自觉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类,通过微生物发酵和太阳能堆肥模式,将厨余垃圾、笋壳、作物秸秆等制成有机肥还田还林;不可堆肥垃圾则统一运送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置工程作高温焚烧处理。桐庐的垃圾分类工作已实现农村居民全部参与垃圾分类,在183个行政村共建145个资源化处置设施,在国内率先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处置全覆盖。

微信图片_20190511170909.png

(图片来源:网络)

明确分类要求,加强宣传引导

    提升村民生活垃圾自觉分类意识是做好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的基础。桐庐县积极开展生活垃圾“户分类”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村民知道垃圾为什么分、怎么分、去哪里等问题。在简化要求的条件下,明确设置“怎么分”的标准。鉴于农村地区废铁、烂铜、塑料瓶、纸板箱等可回收垃圾基本上在农户自家层面就已回收利用的实际情况,桐庐县立足特色,按照“简便易行、大类粗分”原则,在农村地区鼓励将垃圾分可堆肥与不可堆肥(通俗称可腐烂和不可腐烂)两类进行分类收集。同时通过宣传引导,加大媒体宣传,为进一步扩大最佳村经验做法的交流和传播。编制垃圾分类指导手册,积极发动村干部、妇女、党员、小学生等群体,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多模式的分类激励机制,有力提升村民自觉分类意识和分类行为。截止目前,垃圾分类知晓率达到99%。同时通过政府集中采购、免费发放到户的形式,为每家农户配置一黄一蓝两只分类垃圾桶,并详细罗列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的种类。可堆肥垃圾主要指厨余垃圾和农业生产垃圾,投入指定的蓝色可堆肥垃圾桶(袋),作资源化处置;黄色的不可堆肥垃圾桶里的垃圾,则按“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置”模式统一送往乡镇中转站,再到县城作无害化焚烧处置。

创新处置模式,科学布局站点

    前期经过考察学习和实际调研,桐庐县会同中科院积极开展垃圾资源化设施、菌种等研发工作,申请获得国家专利;同时,依托富春江机械制造企业,形成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专业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人口密集度、可堆肥垃圾量、有机肥需求量、交通运输成本等因素,主推微生物发酵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处置两种模式。同时创新太阳能站点科学化管理模式,升级智能管理平台,新增农户分类评分管理、数据分析等功能,试点垃圾分类全过程监管。此外依托信息技术开发手机移动APP,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站的GPS定位、设备运行情况监控、进出料统计、运行绩效分析等功能。

微信图片_20190511170921.png

(图片来源:网络)


强化政策保障,加快合力推进

    2018年,浙江省地方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范》正式发布,这是我国首个以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省级地方标准。桐庐县在《桐庐县生产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实施方案》基础下进一步完善机制,将农村生产生活垃圾资源化工作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县统一采购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设施和可堆肥垃圾桶,按实配发;采取微生物发酵资源化处置和太阳能普通堆肥技术模式的行政村,并每年准予给予补助。在进行资源整合方面,将生态文明建设办、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办、“三江两岸”办、“四边三化”办和“和”清洁桐庐“办“五办合署”办公,乡镇(街道)和行政村作为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全面负责垃圾分类工程质量和运行绩效,县农办、环保局、农业局等分工合作,合力推进。同时,各实施主体全面整合乡、村两级干部、网格长、志愿者等人员力量,投入到垃圾分类工作中,并逐步取代保洁员,成为农村保洁的中坚力量。实现村庄环卫保洁无缝式、区域化、常态化管理。此外,落实“联村领导——驻村干部——网格负责村干部——村级收集员、管理员、巡查员和统管员”四级管理四员职责,其中联村领导具体负责所联系村在创建过程中的沟通协调,驻村干部主要负责宣传引导农户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网格村干部直接负责不定期上门检查农户的工作开展情况与考评公示打分工作,志愿者主要负责对村庄公共环境卫生的日常保洁与每月的入户检查。通过多层面力量的有效带动,结合亮分公示、以曝促改等活动,引导农户自觉参与到卫生保洁和环境保护工作中来,采取“榜、帮、奖、罚”方式,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全面提高投放正确率和户收集率。

微信图片_20190511170923.png

(图片来源:网络)

健全激励机制,促进长效管理

    桐庐县从源头追溯机制,在每户分发的黄蓝垃圾桶(或垃圾袋)上进行编号,编号与户主对应,让每一桶每一袋垃圾通过此机制可“身份追溯”至每户农家,方便垃圾收集员对该户的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考核评分及对垃圾分类的质量进行检查,并在第一时间指出分类不到位之处对户主进行再次宣传指导。并通过考核激励机制,以“分类得积分,积分换日用品或有机肥”方式及身份制、上榜制和星级制等方式提升村民分类的积极性。开展村级垃圾分类星级评比、“分类达人”评比、垃圾分类红黑榜等活动,评比结果与妇联“绿色家庭”挂钩,典型人物和农户在报纸张榜表扬。此外,探索创新经验模式,形成了“鸡毛换糖“、美丽基金等4种新模式。而建立的督促检查机制,是制定县对乡镇、乡镇对村、村对户的考核机制调动老百姓分类积极性。采取“每周督查、每月巡查、每季暗访”等形式强化“分类—收集—处置”全过程的量化考核,并对投放正确率高、运行效果好的行政村予以额外奖励。

探索资源化利用,完善产业化运作体系

    整体规划,统一布局,引入中科院等现金技术,并与欧鹏、英力等社会资源一起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实现多方共赢的可持续模式。桐庐县联同省农科院和引入企业管理,研究“垃圾分类”后产出有机肥中氮、磷、钾的配比问题,并不断试验,提高有机肥的肥力,使它成为更受老百姓欢迎的好东西。此外,积极探索采用农村种植合作社统一承包产出的有机肥料,通过运行经费与有机肥统一使用承包挂钩机制,收益用于维持垃圾分类的长效管理及运行费用,达到收支平衡甚至产生经济效益。在市场运作方面,探索有机肥深加工代理、商业有机肥效益分配等方式,做实商业化运作模式的基础。如横村镇阳山畈村,以多村承包方式引进相关企业,将有机肥料深加工为颗粒状商品有机肥,注册了“世外桃源”品牌商标,是农田的好“营养品。桐庐县谋求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其附加值,收益也按照一定比例回馈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