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评】这波堵门是我见过最牛的“群访”事件,一刀切的形式主义太可怕!

    2月17日,在杭州太阳选择流浪的空隙日里,西湖文化广场的浙江省博物馆从早上还没开馆的时候,大门就被堵死了,而现场的神操作是这样的。

微信图片_20190509105238.png

(杭州中小学生寒假第二课堂作业“挤爆”浙江省博物馆)

    曾记得,上次杭州出现这样的挤爆的场面还是在三年前的某售楼部。

    为什么在开学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家长要带着孩子挤爆博物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那是因为孩子们来这里是补寒假作业的,而这个作业的名字叫第二课堂假日小队活动。

    今年,杭州很多学校布置的假日小队作业是参观博物馆,于是乎,人气最高的浙江省博物馆理所当然被突击补作业的孩子们挤爆。

微信图片_20190509105735.png

    由于进馆参观人数太多,当天的浙江省博物馆已经难以承受,一开馆就采取了限流措施。而且,即使进入到馆内参观的学生和家长也被明确告知:由于参观人数过多,大家参观时尽量不要在拍照打卡处逗留太多时间,以免发生拥挤事故。面对这种尴尬场面,有的家长更是坦言:进馆排队2小时,参观却只有20分钟,这样的参观就是走走形式。

    尴尬归尴尬,如果你觉得杭州中小学生的寒假作业就是体验春运般的博物馆,那你还是太年轻了。一位杭州二年级学生的家长向小编透露,现在孩子的第二课堂假日作业大致如下:博物馆看红色杭州,拍视频显示浓浓年味(视频必须有片头片尾,制片人,背景音乐,有文字),游西溪湿地画画…这名家长惊呼:完了,寒假作业就像大冒险全程打怪,全家出动都不一定能完成!

    当然,也有很多家长认为:第二课堂的出发点是好的,毕竟他能让孩子学到一些书本以外的知识,并且,在孩子完成作业的时候,家长的陪同可以留出时间多陪陪孩子。但是,为什么动机看起来这么良善的第二课堂会导致前文这样尴尬的局面?这里面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设计显然需要背锅!

    你看,无论是哪个学校的“假日小队”作业,内容细节看起来还五花八门,但是考核形式却是出奇的一致:必须要打卡!也就是说,不管你是选择拍照片还是要刷社保卡,形式上必须证明你来到过这里,至于你到底参观了什么?得到了什么?考核中似乎并无此项。

    打卡的“痕迹主义”盛行,就出现了视频中因为打卡拍照处的人群过于拥挤孩子被挤伤的事情。也难怪有网友直言:这是彻底的形式主义从孩子抓起。

微信图片_20190509105817.png

    那为什么第二课堂多姿多彩的活动会变为形式主义的“雁过留痕”?这背后又充斥着一刀切制度设计的遗毒。

    肯定会有人说:“第二课堂活动设计已经考虑到了实践的多样性,是家长们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窝蜂扎堆的现象。”但是,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

    当然,谁都不能否认春节假期和天气的影响,在假日小队执行过程中,家长们确实出现了一窝蜂扎堆的现象。但是,在教育部门的设计中,是否曾考虑到家长们为什么选择扎堆参观?毕竟谁都不想这么累,毕竟这样挤爆博物馆谁都不愿看见。而在这种一刀切“赶羊式”的制度设计中,家长夹在中间又能有什么选择呢?他们只能选择乖乖的凄风冷雨中默默排队,只能选择在挤了一个多小时进入博物馆内老老实实打卡。在这种制度设计中,我们又能如何过分要求家长们呢?

    那么,制度设计者要求执行者合理完成任务,执行者面对着各种不确定情况只能做出一致性选择,最后出现了问题,设计者责备执行者不理智,执行者忍气吞声敷衍完成任务,这样的怪局难道就真的不能打破吗?当然不是!很简单,只要设计者能够充分放权给执行者,考核方式更加灵活有效果,小编想这样的怪局就不会存在。

    你看,如果第二课堂的活动设计能由家长和孩子共同设计,用多样化的手段证明自己的成果,这样的第二课堂活动我想一定能开展的下去,还不会出现文中的尴尬局面。这种看似简单的灵活手段,设计者为什么不考虑呢?应该不是想不到,而是从根本上就曲解了第二课堂真实存在的意义。

    排队2小时,参观20分钟,家长孩子两行泪,希望这样的闹剧不要继续上演,希望第二课堂未来真正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它不是一项糊弄的任务,也不是只有打卡才能证明有意义的形式主义和痕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