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面对人工智能,我等胜算几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兴起,人机竞争变得日趋激烈。“阿尔法围棋”(AlphaGo)的横空出世,让我们惊叹之余,也带来了一丝凉意。AlphaGo凭借其惊人的学习能力“顿悟”了围棋的基本要义,并接连横扫包括曾一度笑傲江湖的柯洁、李世石等在内的世界冠军们,甚至连由陈耀烨、唐韦星、周睿羊、时越、芈昱廷等绝世高手所组成的团队在经历了一番顽强抵抗之后,最终也没能hold住AlphaGo的汹汹来势。

微信图片_20190512162908.png

    AlphaGo的出现绝非个例,紧随其后的便是某知名电商方面的明确表态“迟早,我们整个(零售)行业将由人工智能和机器人运营”。只不过,这个“迟早”来得比我们预计的稍早了一些。同年,也就是2017年,四大会计事务所中的德勤和普华永道纷纷“上岗”AI机器人解决方案,以取代通过人工操作的审计工作;高盛在把一些重复性工作交由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系统打理之后,其华尔街总部现金股票交易柜台由原先的600名工作人员缩减至现今的2人。

    这些由人工智能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使我们不禁自问:我等胜算几成?

    其实,在前两次工业革命初期,面对着半自动化的机械作业,那时的人们也对他们自身未来的竞争力有着和我们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类似的忧虑。然而事实证明,“生产方式”的改变并未对劳动力市场带来冲击,更多的则是解放了一大批之前从事重复性工作的劳工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再次进行选择的契机。当然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这一整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工业时代,当时的人们得学习如何操作机器;而到了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应该习得驾驭人工智能的方法。

    对此,浙江财经大学叶伟巍教授提出了以下4点对策,旨在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教育体系的构建,以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激烈竞争:

微信图片_20190512162917.png

    1.强化文化共识。文化决定共同的思维模式和集体行为模式。重构教育体系需要文化先行。建议各级政府部门和教育培训机构充分利用各种学习渠道和机会,让公共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科技工作者,以及广大大学生,了解重构“互联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增强重构“互联网+”教育系统的责任感、使命感,凝聚全体教育利益相关者的信心、勇气和智慧,为重构“互联网+”教育系统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加强领导支持。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和知识质量,对于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程度,可能远远超过人类历史上以往任何发展阶段。建议政府建立“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领导小组,全面指导“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工作。把“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工作提升到最重要战略高度,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集聚社会各界的财力,共同推进“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

    3.保证资源支撑。“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资源支撑。建议有关部门调剂现有科学研究资助资金,重点支持聚焦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改革的文化、思维、知识和能力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设立专项政策建议通道,及时把研究成果集中吸收到“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实践中;研究增设和调剂“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管理人员的编制,从组织层面保障“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工作的推进;设立专项建设资金,重点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省知识管理平台建设和知识管理平台软件开发,重点支持计算思维培养方向的教学设备和应用软件开发和推广。

    4.激励教师积极性。教育体系改革的关键是广大教师的全力支持,特别是高校年轻教师的全力投入。但是当前相对于高企的房价、不菲的生活成本,以及子女培养压力和赡养老人费用,高校年轻教师的工资水平勉强应付已经捉襟见肘,很可能会影响“互联网+”人才培养质量和投入“互联网+”教育体系改革的热情。建议政府在持续增加教育投入的同时,逐步增加教师直接收入和间接培养投入支出比率,激发全体教师重构“互联网+”教育体系的热情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