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市民监督团助力公众参与城市管理

    【编者按】为积极探索新闻媒体舆论监督与普通市民群众监督相结合的监督模式,温州市于2012年3月成立了市民监督团,为温州平安大市建设添砖加瓦。市民监督团的建立打破了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各自为政的传统模式,搭建了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的新平台,为各地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提升舆论监督成效,更好地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温州市民监督团这一创新举措有效促进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有效推动政府转型,有效培育城市主人翁精神。

微信图片_20190511165533.png

    2019年1月28日,平安温州市民监督团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平安过大年”集中监督行动。此次“平安过大年”监督行动重点围绕各类农贸市场、商场超市食品安全;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区域的消防隐患排查和应急预案检查;烟花爆竹经营点管理;各类路段交通安全检查;寄递行业实名制登记情况等内容。由全市1万多名平安监督员进行重点监督和走访。平安温州市民监督团市级分团安排监督组赴瓯海、瑞安,与当地分团监督组汇合共同监督,全面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和漏洞,督促各地对监督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整改反馈,为老百姓“平安过大年”贡献力量。平安温州市民监督团由温州市委平安办主办,温州网和各级平安办承办,分别成立市级分团、各县(市、区、集聚区)分团和乡镇(街道)分团,总人数达6000多人,实行分级运作,全体人员统一指挥、统一行动、统一服装标识、统一工作机制。

微信图片_20190511165536.png

抓好队伍组建,突出市民主体

    按照“2+X”的模式,在市本级成立“报业市民监督团”和“广电市民监督团”两个总团,按区域、行业类别组建44个监督分团,再按监督内容设置小分队。自成立以来,通过报纸、电视、网站、微博等载体,共招募成员6200多名,涵盖了全市11个县(市、区)、不同年龄段(下到大中学生、上到退休老人)、不同社会阶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学生、公务员、新温州人等)、不同教育背景(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多数)等人员,确保队伍在百姓中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活动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覆盖各个领域。同时,注重队伍专业化、核心化。与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合作开展“专家智囊团”活动,邀请城建、经济、环保、公共管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既为市民监督团各项活动开展出谋划策,又为2百多名核心成员定期开展政策、法规等专业培训和现场询问技巧指导,不断提高现场质询水平和专业水平,使其成为市民监督团的核心力量。

  

微信图片_20190511165537.png

把握队伍导向,确保队伍性质

    只有将正确的导向贯穿队伍运作始终,才能确保市民监督团开展的任何一项工作都符合党委、政府工作大局,符合市民群众的真正需求。严格把好人员招募关,通过资格审查、面对面交流等方式,筛选出热爱温州城市、关注城市发展、热心公益事业,既为老百姓说话,又能客观公正看待问题,并就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市民加入市民监督团,确保成员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与队伍宗旨契合。再是把好队伍定位关,明确市民监督团以“促进政府工作,解决百姓困难”为宗旨,并清晰界定监督员的权利和义务,提出监督员要当好“五大员”,即当好文明的“督导员”、工作的“宣传员”、政情民意的“联络员”、政策法规的“解读员”和工作绩效的“考评员”,明确成员职责和义务,强化成员纪律意识和导向意识。此外,把好活动选题关,构建起领导点题与市民选题相结合的机制,既有市领导根据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点题,又面向群众广泛征题,确保活动既体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意图,又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

 

微信图片_20190511165540.png

注重媒体互动,强化舆论支撑

    采取报台网互动、政府媒体市民互动的方式,打出监督组合拳,营造了立体式、全方位的强大监督声势。在监督过程中,对一些影响面广、现场感强的重大事件,除了开展日常督查外,统一组织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联合开展现场监督行动,扩大监督效果。同时,对一些极难推进的重点难点问题,或通过内参的形式报送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或开展持续性跟踪督查报道,或开展典型案例回访直播,邀请政府部门主管领导与市民监督员现场对话、现场公开承诺等,加大监督曝光的力度,直到问题彻底解决, 确保“曝光有力、跟踪及时、反馈到位、有始有终”。

 

微信图片_20190511165542.png

加强机制建设,打造监督品牌

    通过完善的机制明确政府的指导和监督职能,同时,也明确“市民系列”队伍参与城市管理的职责权限和运作规则,既为“市民系列”队伍合理有序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保障,也为“市民系列”队伍自我提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提供遵循。成立“市民监督团”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温州市“市民监督团”管理办法(试行)》,对“市民监督团”的活动宗旨、层级结构、成员招募、监督内容、监督程序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加强经费保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支持活动开展。建立“能进能出”的考核机制,对一定时间内从不参与监督活动、从不反映群众声音或是带着个人利益开展监督活动的成员清理出队伍。建立优秀表彰机制,每年开展评优评先活动,对优秀团队和团员给予荣誉奖励。统一规范监督团LOGO和着装,将LOGO应用在新闻媒体开设的专题专栏、监督团旗帜、服装等上面,扩大队伍影响力和号召力,打造市民监督团品牌。